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臧克家(1905-2004)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7 题号:8472570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
2.“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作用?
3.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知识点】 臧克家(1905-2004)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课文《说和做》(臧克家)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
3.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4.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
5.说说第⑪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
2017-05-08更新 | 3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说和做》选文,完成小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一作为学者的方面。

1.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第3段引用杜甫的事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而对生活小事的忽略。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的是《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事,略写的是研究唐诗一事。
D.闻一多先生的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选文部分主要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2.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到了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作用,引起悬念。
B.这两段话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C.引用闻先生的话能引起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D.引用闻先生的原话,作为下文叙事的两个方面(作为学者方面、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总纲。
3.对“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一项是(     
A.“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这让闻一多先生感到非常孤单寂寞,但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却能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B.“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C.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与深夜的灯光作伴的情景,突出了主旨一对国运和未来的思考,更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精神。
D.“漂白了的四壁”比喻当时的白色恐怖,意在表现闻先生在困境中从事学术研究却依然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是一脉相承的。
4.下列各项是对选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整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B.选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如用“钻探”而不用“研究”,就使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含义丰富。
C.选文语言通俗易懂,不加雕琢,明白如话。
D.选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化,比如说“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一句及平常的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2020-06-19更新 | 2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老哥哥

臧克家

秋是怀人的季候。深宵里,床头上叫着蟋蟀,凉风吹一缕明光穿过纸窗来。在我没法合紧双眼的当儿,一个意态龙钟的老人的影像便朦胧在我眼前了。这个人便是老哥哥。

老哥哥离开我家,算来已经足足十年了……

前年旧年是在家里过的。正月的日子是无底幽闲,便把老哥哥约到我家来了。见了面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他,他却大声喊着说:“你瘦了!小时候那样的又胖又白!”从他刚劲的声音里我听出了他的康健了。

他的耳朵重听,说话的声音很高,好似他觉得别人的听觉也和他一样似的。用手势,用高腔,不容易把一句话递进他的耳朵里去,他说,他常常挂念着我,他的身子虽然在家里,可是心还在我的家呢。

语丝还缠在嘴角上,可是他已经虎虎的打起鼾声来了,我心里悲伤地说“老哥哥老了!”

呼吸像拉风箱,一霎又咳嗽醒了,愣怔起来吐一口黄痰。他自己仿佛有点不好意思,要我扶他到耳房里去,在那儿也许他觉得舒心一点,五十个年头身下的土炕会印上个血的影子吧?于今用了一把残骨他又重温别过十年的旧梦去了。

傍晚了。来留他住一宿,他一面摇头一面高声说:“老了,夜里还得人服侍!日后再见吧!”我用眼泪留他,他像没有看见,起来紧了紧腰踉跄着向外面移步了。我扶着他,走下了西坡,老哥哥的村庄已在炊烟中显出影子来了。

我回步的时候晚霞正灼在西天,回头望望老哥哥,已经有些模糊了,在冷风里只一个黑影在闪。

“日后再见吧!”我一边走着一边味着老哥哥这句话。但是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

老哥哥真是老哥哥,他来到我家时曾祖父还不过十几岁呢。祖父是在他背上长大,父亲是在他背上长大的,我呢,还是。他是曾祖父的老哥哥,他是祖父和父亲的老哥哥,他是我的老哥哥。

听老人们讲,他到我家来那时不过才二十岁呢。身子铜帮铁底的,一个人可以单拱八百斤重的小车,可是在我记事的时候他已是六十多岁的暮气人了。那时他的活是赶集,喂牲口,农忙了担着饭往坡里送。晒场的时节有时拿一张木叉翻一翻。扬场,他也拾起张锨来扬它几下,别人一面扬一面称赞他说:“好手艺,扬出个花来,果真老将出马一个赶俩。”

从我记事以来,祖父没曾叫过他一声老哥哥,都是直呼他老李。曾祖父也是一样。曾祖父的脾气很暴,好骂人“王八蛋”。他老人家一生起气来,老哥哥就变成“王八蛋”了。祖父虽然不大骂人,然而那张不大说话的脸子一望见就得叫人害怕。老哥哥赶集少买了一样东西,或是祖父说话他耳聋听不见,那一张冷脸,半天一句的冷话他便伸着头吃上了。

老哥哥说他才到我家来,我家正是旺时,六曾祖父做大京官,门前那迎风要倒的两对旗杆是他亲手加入竖起来的,那时候人口也多,真是热闹。语气间流露着“繁华歇”的感叹。我小时候最是迷赌,到了输得老鼠洞里也挖不出一个铜钱来的困窘时,我便想到老哥哥的那个小破钱袋来了。他知道这个地道的贼,他一点也不生气。我后来向他自首时是这样说的:

“老哥哥,这时我还小呢,等我大了做了官,一定给你银子养老。”

他听了当真的高兴。然而这话曾祖父小时曾说过,祖父小时也曾说过了!

在黄昏,在雨夜,在月明的树下,我侧着耳朵听他说长毛作反,听他说天下掉下彗星来。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这一次了。那年我八岁,母亲躺在床上,脸上蒙一张白纸,我放声哭了,老哥哥对我说母亲有病,他到吕标去取药吃上就好了。后来给母亲上坟也老是他担着菜盒我跟在后头,一路上他不住地说母亲是叫父亲气死的。“当年大相公,剪了发当革命党,还在外面和别的女人好,你小时穿一件时样的衣裳,姑们问一声‘又是外边那个娘做来的’,这话叫你娘听见,你想心里是什么味?而后,皇帝又一劲的杀革命党,你爷戴上假发到处亡命。这两桩事便把你娘致死了。”

老哥哥一天一天的没用了。日夜蜷缩在他那一角炕头上,像吐尽了丝的蚕一样,疲惫抓住了他的心。背屈得像张弓。小辫越显得细了。他的身子简直成了个季候表,一到秋风起来便咯咯的咳嗽起来。

“老李老了!老李老了!”

大家都一齐这么说。大家都讨厌他。讨厌他耳聋,讨厌他咯咯闹得人睡不好觉,讨厌他冬天把炕烧得太热,他一身都是讨厌骨头,好似从来就没有过不讨厌的时候!祖父最会打算,日子太累,废物是得铲除的,于是寻了一点小事便把五十年来的跑里跑外的老哥哥赶走了。

老哥哥临走泪零零的,口里半诅咒半咕噜着说:“不行了,老了。”每年十二吊钱的工价算清了账,肩一个小包(五十年来劳力的代价)走出了我的大门。我牵着他的衣角,不放松的跟在后面。

老哥哥儿花女花是没有一点的。他要去找的是一个嗣子。说家是对自己的一个可怜的安慰罢了。

十年过去了,可喜老哥哥还在人间。暑假在家住了一天,没能够见到他。但从三机匠口里听到了老哥哥的消息,他说在西河树行子里碰到老哥哥在背着手看夕照,见了他还亲亲热热的问这问那,他还说老哥哥一心挂念我庄里的人,还待要鼓鼓劲来耍一趟,因为不过二里地的远近,老哥哥自己说脚力还能来得及呢。

又是秋天了。秋风最能吹倒老年人!我已经能赚银子了,老哥哥可还能等得及接受吗?

(有改动)

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老哥哥的“老”的?请依据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精力不好:好睡觉,说着说着就睡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外形:日夜蜷缩在一角炕头,背屈得像张弓,小辫越显得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尾两段都写到了秋风,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意,具体说说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哥哥是旧社会里的一个长工形象,他从年轻时就为“我家”扛活,出力流汗,直到年老体衰以后被赶出家门,还仍然对“我家”怀有深深的感情。
B.老哥哥思想觉悟低,连“我”有时候都为他的遭遇感到不平;在“我”的心目中,老哥哥不应该那样忍辱负重,应该在该起来抗争时起来抗争。
C.“我”对老哥哥是同情和爱怜的,对“我家”对老哥哥的一些做法是不满的;“我”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
D.老哥哥临被赶走时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表示他对主人家的不满,而是表示对自身的责备。
2021-06-05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