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9 题号:893552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炊烟起处是故乡

查干

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不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是祥和宁静的一方偏僻之地。

②童年时,我的故乡穷,然有味道。味道在于她的宁静与祥和、与世无争和四邻和善的存世心态。就连晨间晚暮里,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有善的表述和情的高扬。村落与村落之间,相距较远,一般步行多半日才可抵达。但,炊烟相招,就是一种报平安和互通信息的过程。

③她居于深山老林之中,显得有些闭塞。外部世界,发生着什么事,与之无关,正如《西游记》里所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家家户户耕田养牧(半农半牧),靠老天的赐予吃饭。因此,少有非分之想,也极少发生偷盗抢掠之事。

④因大家都穷,就相互靠拢,彼此救济,抱团取暖,谁家有事,大家帮忙。譬如,谁家房舍雨中塌了,全村人齐伸手,十天半月,三间土屋就立在那里。唯一答谢方式是,请大家吃一顿饸饹面,喝几盅村里自酿的高粱白干。再敬一锅锅旱烟,了事。没有其他说价,平平常常、自自然然,连那些表面的客套话,也都免了。而脸上流露的,只是憨态可掬的微笑和谦和质朴的腼腆。

⑤初春,当自家新菜长成,第一口,不是自己吃,而是送与左邻右舍尝鲜。自家乳牛下了奶,往往分一些给他家的老人和儿童吃。这,几乎成了村规,家家照做,而且心甘情愿。殡葬嫁娶,也是大家的事,绝无推托耍奸之事发生,这便是穷乡僻壤的味道。不仅能共苦,更可同甘。

⑥乡人敬畏大自然,信仰佛教;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家乡的阿拉坦山寺,一年四季总是香火不断,上山下山的香客,络绎不绝。

⑦家乡那时雨水充沛,雷雨频繁。雷劈之事常有发生,或动物或植物,一旦被殃及,人们便相信,那一定是被妖魔缠身,抑或做了什么缺德事,遭雷公斩杀了。也因为如斯,心怀不善者,雨天不敢出门。心坦荡者,大摇大摆雨中耕作。现在想来,这些现象十分有趣,也让人深思。信仰,或许是一种自律的神器,持有者,便可磊落光明,善始善终。因为,信仰的实质是真、善、美。一个族群,假如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自律,便就成为洪水猛兽。不但殃及他人,最终也殃及自身。

⑧故乡人大都没有文化,更不知老聃为何人?更没有读过他的《道德经》。然而,他们的一身操守,且贴近老子的教诲。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些表述:“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为什么在一处偏远村落,有这样明道为人的修炼?或许,这便是人性中被遮蔽的光点,稍有擦拭,便可发光。

⑨老聃还有些话,是对孔子讲的,也是对众生讲的:“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正如老子所言,故乡人穷则穷,然,少物欲心清明。所以动与静,皆为坦然。他们不急不火,安安静静,不为名利所困扰,就接近了智慧。这是,所处的环境赋予他们的品行。他们的生活节拍是舒缓的所求也甚少温饱便足。这符合民谚·“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用不着贪心占有”这一理念。不像如今一些人贪得无厌,动辄鲸吞千百万百姓血汗钱,而毫无愧疚之心。他们如斯敛财究竟为了什么?要带到哪里去?一个“财”字,为什么成为了他们的索命绞索?不能不令人深思。

⑩而如今,西方国家一些阔绰之人,则开始追求极简的生活方式,将无用之物一律弃之,抑或捐之。简而又简,一身轻松,不再囿己为金钱与物质的奴仆。如斯看来,有时候把富日子当做穷日子过,也是一种智慧和德行,就如我童年时代的故乡人。

⑪每当我从远方归去,远远看见缭缭又绕绕的故地炊烟,心里便感到暖融融的,脚下也陡然生风。只有故乡的炊烟,才有如斯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因为,在那一缕缕炊烟下,有个叫“家”的地方,在等着你。有慈母一碗热腾腾的饸饹面在等着你。对游子而言,这便是天堂。犹如民谚所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何况那里还有,符合人生哲理的生存方式,在绵延着。前人陶渊明所心醉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归园田居》,也不过如斯耳。

(据《中国作家网》有删节)

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        )(2)赐(        )(3)充(        )(4)愧(        )
2.文中作者概括故乡的味道的一句话是什么?文章是通过记述故乡人的哪些表现写出故乡的味道的?
3.文章中有多处引用,请举出一例抄写下来并体会其作用。
4.认真阅读第⑨段画线文字,说说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对表现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
5.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的句子。
每当我从远方归去,远远看见缭缭又绕绕的故地炊烟,心里便感到暖融融的,脚下也陡然生风
6.作者为什么说“只有故乡的炊烟,才有如斯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7.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炊烟起处是故乡”的理解。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生命的声音”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悚然一惊→(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__________
3.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4.结合全文内容推断文中加点词“相濡以沫”的含义,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2018-01-31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走过村庄

胡启涌


ㅤㅤ①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窣,叶子窸窣。
ㅤㅤ②河流弯弯,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ㅤㅤ③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我无数次走过这里,书写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
ㅤㅤ④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
ㅤㅤ⑤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
ㅤㅤ⑥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曾经奔忙在田土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在曾经的时光里,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都从这口水缸开始演绎。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猪槽,没入瓦砾中的石磨盘,干爽如昔的地窖……待到春天,草芽陆续冒出地面,几阵春雨后,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
ㅤㅤ⑦一堵半人高的老墙,像村庄的一道浓眉,由脸盆大小的砾石摆砌而成,大约是村民们从村外河里拾来,光滑的表面有水流的痕迹,也有村民的体温。石缝中生长着坠盆莲和金边吊兰,缀有水珠,透明喜人。满墙缠绕的枯瘦南瓜藤,恰似一幅章草书法作品中的几道焦墨,恣意地交织在墙上。几个南瓜无人摘回,如几滴硕大的墨点滴落在墙头。南瓜上有几个小洞,走近探看,里面的瓜子和瓜瓤早被松鼠和鸟儿啄去,只剩下一个个空壳,写意地悬挂在墙头。一群麻雀在墙头翻飞,蹦上跳下,叽喳不休。一只流浪猫突然出现,麻雀的一声飞向瓦房。瓦房是鸟儿最安全的家,麻雀总能在檐下的檁条间找到舒惬住处。它们与燕子为邻,同在屋檐下,燕子的旧日泥巢还空着,一个挨一个的在檐下。等到草绿花开的日子,燕子归来,它们就会同守屋檐下,共话杏花春雨。
ㅤㅤ⑧我披着轻寒,一个人走过村庄。这里的瓦房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满铺的路,顺着山势随弯就弯地穿过村庄。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
ㅤㅤ⑨还好,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想起沈从文那一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有删改)

1.请从③﹣⑦段中梳理作者“走过村庄”目睹的景物。
________→老屋内凉润的旧物件→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⑨段中加点词语。
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的理解。
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2024-01-10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邓安庆

①今天在地铁上遇到了我的表哥,一上车我就认出来了。他靠在年厢门上,低头玩手机。

②他是二舅的心头宝,二舅是外婆和全家人的心头宝。只有小学文化的二舅十八岁当上了空军,后来转业成了一名专飞国际航班的飞行员,二舅妈则是空姐。

③二十四年前,我们举家去广州二舅家探亲,表哥那时候八岁,我六岁。在二舅家,我第一次见到了一篮子的零食,都是表哥的,还有各种玩具,也是他的。他还有钢琴,二舅让他弹奏给我们听。他老大不情愿给我们弹起了《一闪一闪亮晶晶》。我着了迷羡慕地看着那从黑白键里发出来的声音,像是圆润的水珠滴落在我的脸上。

④第二次见到他时,他十四岁,我十二岁。为了二舅一家的到来,我妈妈、我姨娘、大舅妈、三舅妈都齐聚到我外婆家,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生怕他们嫌乡下脏。现宰的家养公鸡,现从鱼塘捞的胖头鱼,外公大清早起来现做的豆腐——外婆做的菜,都是二舅爱吃的,也会是二舅的孩子爱吃的,因为那孩子是她去广州带大的。

⑤二舅一家是不在外婆家住的,他们在城区最好的龙潭宾馆订了房间,只是中午回来看看。

⑥“来啦,来啦!”一大早在村口等候的大表哥军哥一边往外婆家跑一边喊着,后面一辆黑色奥迪沿着村头土路稳稳地开了过来。全家人从堂屋、灶屋、池塘、豆属坊冲出来聚在一起,站在豆场上。车子停下,二舅、二舅妈和表哥相继从车子里出来。站在最前面的外婆和外公开始眼角湿润了,而其他围观的乡亲对着二舅一家和车子啧啧称赞。

⑦二舅的确是当兵的料,那时四十出头,穿着咖啡色长风衣,挺拔英俊;二舅妈一点儿不像是我想象中空姐的样子,暗黄色的脸看起来煞是严肃;表哥是个黑瘦的少年,他跟在他爸妈的身后,看样子很紧张。

⑧二舅叫了一声“妈”,外婆的眼泪落了又落,手在二舅的风衣上拍了拍,像是怕拍脏了似的又缩了回来。二舅转头看看二舅妈,二舅妈短促地叫了一声“妈”。一只母鸡窜了过去,她吓了一跳。表哥此时站在他妈妈的身后,见二舅看他,他低头轻轻地喊了一声:“奶奶。”外婆探头看他:“长高了!变瘦了!”表哥躲在后面不过来。外婆对着边上的姨娘说:“他还和小时候一样,害羞!”

⑨二舅一家三口各自坐在桌子一边,外婆在厨房热菜,大舅妈传菜。

⑩二舅站起来走到门口说:“大哥,你们都进来吃啊!”大舅摆摆手,远远地说:“我们不饿!”二舅又对着灶屋嘁:“妈,你过来一起吃吧,菜够了。”外婆一边烧火,一边摆手:“这点儿菜哪里够!”二舅看了看堂屋,又看了看我们,轻叹了一口气,转身回到桌子上。

⑪吃完饭,跟外公、外婆、大舅他们说了一会儿话,二舅一家的探亲就结束了。那辆奥迪又一次开了过来。二舅一家走到车前,二舅妈很快钻进了车子,表哥也跟着钻进去,二舅站定回头,说:“我明年再回来看你们。”

⑫我们站在豆场上看着车子载着他们绝尘而去。车子的那阵风,带起的漫天黄尘,把两边的树叶吹得直打颤。外婆一个劲儿地抹眼泪,眼角处红红的。二舅留下了一大笔钱给外公、外婆,也给我们各家亲戚一笔钱,让我们好好照顾二老。

⑬两年后,外婆去世了。再过一年,外公去世了。两次葬礼都只有二舅一个人回来,他支付了所有的丧葬费。在此之后,二舅没有再来过。而表哥,我只听说在国内考大学没考好,被二舅送到英国读大学了。再后来听说他在北京买了房,在某国际知名的大企业里工作,跟一位家境很好的女孩结了婚。

⑭现在,他就站在我前面,低头看着手机,跟当初站在外婆家看着地面一样的神态。那时我也是远远地盯着他看,他却没有抬头看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他羞涩地、沉默地低着头。外婆拉着他的手时,他也只是尽着义务不把手收回。

⑮或许我可以跟他好好聊聊,说:“嘿,表哥,你这些年是怎样生活的?”或许我们还能成为好友,说些天南海北的话,喝几杯酒,面红耳赤地拍拍对方的肩头。可是我没问,一种很奇怪的矜持感阻碍着我上前去。

⑯到站了,走出门时,我再回头看了看他-----再见,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地点情节“我”的情感
二十四年前二舅家去二舅家探亲看到零食玩具及听表哥弹琴
外婆家距离感
今天偶遇表哥感到陌生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12)自然段划线的句子。
车子的那阵风,带起的漫天黄尘,把两边的树叶吹得直打颤。
3.文章以“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有着血缘关系却成为陌生人的现象有怎样的看法和感悟?
【链接材料】

有人曾感慨:虽有血缘关系,但因为太远而变得陌生和客套。其实人与人关系最近的还是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其次就是一个单位工作的同事,因为早上不见晚上见,彼此都很了解,在一起谈的话题无需准备和推敲,想谈什么就谈什么,十分自然。

2022-04-23更新 | 2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