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909002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驼

⑴现今西旗镇,就剩一头老骆驼。老骆驼叫梭梭,是李老根的。有人说了:“这骆驼,该进汤锅了。再老下去,连头驴的肉都杀不出来了。”

⑵这天,伟东凑到爹跟前说:“爹,我是想让梭梭到旅游点拍照,挺来钱的。你孙儿的婚房,那可就有了!”

⑶“甭想!”打这起,爷儿俩天天吵这事。末了,李老根下了狠心:“为了孙儿,为了楼房,就委屈梭梭吧!但是,我回乡下住,我看不得别人骑我梭梭身上咋咋呼呼。”一早,老根不见了。谁都知道,他是带着一肚子气走的。

⑷景点有了骆驼,可以骑上体验高高在上的感觉,城里人争抢着付钱。伟东成功了。

⑸好景不长,骆驼连着几天不吃东西,鞭子抽打也懒得起来。人人说:“不行了,再不宰,连肉也得不着了。”伟东给爹打电话,刚说个“宰”,那头就撂了。

⑹没多大工夫,这老爷子打的士车来了。蔫蔫跪着的梭梭,一见李老根,可来了精神,伸长脖子冲他打响鼻。李老根摩挲梭梭,拿手指头梳理梭梭的乱毛,将方便面掰成一块一块,塞梭梭嘴里,冲儿子吼:“怎么不吃!这不是吃了!”儿子委屈:“鸡蛋也喂过,就是不吃。”李老根抚着梭梭鼻梁:“也是呀,老了老了,连吃都不行了。”“爹,那就送汤锅。要不……”“送汤锅?送你去汤锅!” 李老根硬把梭梭牵到了乡下。

⑺伟东放心不下生气走的爹,拨了手机。手机那头,爹呼呼喘气。伟东忙问:“是不是感冒了?”“我说伟东啊,你过来一趟。”李伟东跑到乡下,大吃一惊——爹的铺盖,在骆驼栏里。李老根斜卧草堆,嘴一张一合地喘着。“爹,你这是弄啥!”“伟东呀,你爹老了,走不得远路了。你替我办件事。”“爹,啥事?你说。”“那个……是这么的,你把梭梭呀,牵红砬子去。”“得过沙漠呀!那儿起着狼群。”李老根捏着儿子的手缓缓地说:“要不咋让你去?但凡能行,这事也得我自己办。”“沙漠也行,狼也不怕,可这是为啥?得让我明白呀!”

⑻李老根缓缓道:“别说猪牛羊,就是狗,就是马,就是有的人,也不及骆驼有灵性。骆驼呀,事事明白。骆驼呀,它有个规矩,那就是哪儿生哪儿死。它看这事呀,比人认祖宗都重要。梭梭呀,到寿头了。它呀,它不同别的骆驼,它不是生在圈里的,是生在红砬子的,所以得送它回红砬子。你就呀,替爹办了这事。”“爹,这事我办。可是,这不是送梭梭进狼嘴吗?”“骆驼呀,就是骆驼,狼嘴还真是它的归处。你就去吧。现在走,你呀在沙漠过一宿;要是晚了,得过两宿。走吧。”伟东收拾着,李老根背上手,一步一步蹭着朝远处走,头也不回。驼铃一响,李老根站住了,背对儿子说:“伟东呀,可记好,缰绳什么的呀,不是它身上原有的,人给加上的,全带回来。”“都说好几遍了。爹,我记着。”

⑼两天后,伟东回来了,衣裳破烂,一脸沙土面子。“咋样?”“还顺利。还真没遇上狼。”伟东将缰绳、笼头、驼铃一件一件从背囊掏出来,李老根“啊”的一声。儿子忙问:“又咋了?”“没事,没事,算了,算了。”伟东再三问。李老根说:“鼻棍没带回来。”鼻棍是穿骆驼鼻孔的柳木棍,小小的木棍。伟东连说疏忽疏忽。李老根又是“没事,没事,算了,算了”。

⑽第二天太阳探脸,伟东朝那屋一瞅,老爷子没影儿了,咋找也没有。伟东大呼不好,心想,爹说过,骆驼怎么来的怎么走,怎么生怎么死。骆驼生下来是没有鼻棍的,他定是上红砬子给梭梭摘鼻棍了!

⑾伟东带上水壶,奔红砬子。一上沙漠,印迹就清晰了,明明白白是爹的。伟东呼天呼地:他看到一只空水壶——爹没水了!伟东连跑带爬,抬眼一望,前面有一个黑点儿。伟东扔了东西,朝黑点儿跑去。李老根躺在沙子上,安安静静的。李老根浑身湿湿的,头发也有水。这是沙漠,怎么有水?李老根指着远处,喘息着说:“是梭梭,梭梭含了水,反吐给我。”说完就昏迷了。很远的地方,群狼正在撕扯一头骆驼。

红砬子上一片红云,沙漠静静的,片片驼毛,被风吹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围绕“老驼”写了哪几件事。(三件即可)
2.联系上下文思考,选文第⑻段加框句交代骆驼的规矩有什么作用?
3.品味第⑼段两处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李老根此时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4.有人说文章第⑿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知识点】 其他当代作家 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俯向大地的身影

曹春雷

①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母亲的地块小,用不上机器,只能人工种。

②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我皱眉抱怨,母亲却笑着说,是你的脚太娇气了,不能怨土地。

③我知道,其实母亲的意思是,土地没错,是你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是的,的确离开太久了,以至于都长了脚气。母亲说,你光脚在田里待几天,就能治好。我信,没听说哪个种田的人有脚气。

④我负责点种,但花生总不肯听我的话,有时这一粒与那一粒像是有仇,离得很远,有时三四粒花生挤挤攘攘挨在一起。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俯身都大于九十度。

⑤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⑥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记得小时候,我曾在一块田地前,学大人的样子估摸能产多少斤粮食,显然,我估摸的数字远远少于母亲的预想。母亲“嘘”了一下,示意我闭嘴。她说,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我调皮地追问,田地生气了会咋样?母亲说,打的粮食就少了,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好话啊。

⑦母亲还常说,你对地好,地就对你好:人勤地不懒。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豆腐块,坚持用农家肥。到了丰收的季节,村人经过我家的田地时,总要夸赞几声。

⑧每年种完花生后,母亲都会在田边地堰上种上几棵向日葵。向日葵成熟后,籽多且饱满,但多半会被鸟啄去,或者被路过的人摘食。母亲却不甚在意,她说,谁吃还不是一样,种这个,只是因为地堰上闲着。

⑨秋日,若想在一大片花生地里找到我家的那块,很容易,边上长着几棵向日葵的就是。向日葵金灿灿的,那时我就认为,这是大地因为母亲的勤劳,而颁发给她的金色勋章。

⑩如今,70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将田地撂了荒,母亲觉着很可惜。好好的田地,瞎了啊!瞎了,就是浪费了。有人说种粮食不值钱,她就反驳,要是都不种粮食了,总有一天会拿钱也买不着。

我担心母亲种地太累,也曾劝她别再种了,说她该退休了。但母亲说,我离退休还早着呢。她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地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

如今,在城市里,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

1.联系全文想一想,用“俯向大地的身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2.“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文章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虔诚?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表达效果。
4.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链接材料:2021年5月22日,一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去世,举国哀痛。年轻时的袁隆平院士曾下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出高产水稻。最终,他的“禾下乘凉梦”让无数人吃上饱饭。直至耄耋之年,他仍然坚持下田劳作。

2022-03-09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打针

铁凝

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②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③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④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⑤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⑥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⑦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心跳着弄不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注射的失败是注定的了。这实在是一个大祸临头的时刻,唯有向病人公开宣布我的失败,我才能尽快从失败里得以解脱。我宣布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⑧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⑨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⑩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⑪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

⑫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旁人无意中闯下的小祸忿忿然时,眼前总是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

⑬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

1.从学注射到实际打针,“我”的心情是发展变化的。请将“我”的心情变化补充完整。
心花怒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作镇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画线句子。
4.为什么我在许多年后“飘飘然”和“忿忿然”时,眼前会“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
2022-02-26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

尚俊颖

①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咬牙坚守岗位,各地援鄂医疗队不顾风险最美逆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雄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品格可昭日月,精神感人至深。

②英雄者,国之干。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他们挺身而出,肩鸿任钜,勇担重任。从保家卫国到见义勇为,从救死扶伤到舍己为人,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英雄。为什么总有英雄不惧危险、勇毅前行?为什么总有猛士直面考验、迎难而上?支撑英雄壮举的,是为民担当、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是心中那份割不断、扯不开的责任牵挂。英雄主义,包括以责任为己命、视责任比天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高扬英雄主义,同时也呼唤人尽其责、各司其职,号召全社会共同从源头上化解风险、抗击疫情。

③英雄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明白自己被寄予的使命。英雄慷慨激昂、正气沛然,是因为他们摆脱了小我的束缚,找到了大我的寄托。英雄在前,激励我们每个人筑牢责任的堤坝,让无情的病毒寸步难行。面对英雄的奉献和牺牲,我们没有理由不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出己力、尽己责,多添力、少添乱,英雄们就能少流一些泪和汗,英雄的家人就少一份担忧。这本身也是对英雄最好的保护、最暖的致敬。

④千难万险,尽心尽责就不惧风险;大计小计,人人有责是最佳之计。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人能置之度外的战斗,每个人都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普通人而言,做好自我防护就是责任;对党员干部而言,带头向前、全面防控疫情就是责任;对生产企业而言,加班加点保障物资供应就是责任;对患者和疑似病例而言,配合防治、努力康复就是责任。像英雄般心怀大爱、履职尽责,我们就能守护好亲人健康、同事幸福、朋友欢乐,守护好社会祥和、国泰民安。

⑤责任也意味明确定责、强化问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如果说责任是战胜疫情的向导,那么岗位就是战胜疫情的战场,职业精神就是战胜疫情的精神保障。疫情面前,回避没有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

⑥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也是托举幸福生活的坚实地基。人人行动起来,提升责任意识,立足岗位砥砺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加强大。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2月05日04版)

1.文章开头列举“84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英雄的感人事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章第②③段都在围绕“英雄”“责任”展开论述,这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请你列举一个抗疫英雄(文段中英雄除外)的事例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2021-10-02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