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4 题号:9431776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守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剁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选文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②—⑦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颗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2.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愣”“紧紧”“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4.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16-17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 查看更多[2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想象与独白:一座湖的行吟

①当一面湖水跃入视野中时,我的呼吸瞬间湿润起来。古木参天,如巨樟,如浩帙,裹携着万里长风,浩荡而舒缓,从岁月的深处崛起站立;水的气息漫涌上来,凤卷白浪如线,从无边的浑涵中逶迤而来,扑向岸边,像一个绵长的故事,向懂得者倾诉。我所面对的画是版画家师晶所作的,名为《巢湖颂》。

②画中的湖是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我故乡的湖,八百里烟波,入眼皆画。湖水滋润着土地,肥沃而富饶,也富有悠长的历史和奇瑰的传说。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巢湖颂》是颠覆者--它是一幅画,却又不止于一幅画。这幅长16米、高2.44米、总面积达40平方米的巨作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木刻原版壁画。所谓的“颠覆”,有着三层意义:一是从作品的形式来看,它已超越了版画或者是壁画的定义;二是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与其说是一幅风景画,毋宁说是一曲悠长的历史颂歌;三是从创作本身来看,与其说是艺术的创作,不如说是灵魂的书写。

④《巢湖颂》汲取了古代徽派版画以阳刻线条造型的特色,采取新徽派版画技法中原板木刻的形式,不借助于拓印呈现,而是以壁画的形式原版展出,独此一幅。构图上,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散点透视的原理,并辅之以油画的色彩进行渲染,融合版画、国画、油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既传统又现代、既凝重又辉煌的视觉效果。一个“颂”字来统领创作之宗旨,升华了巢湖这一极易被设定为风景画的创作思路,而这恰恰也颠覆了我对《巢湖颂》这幅画之前的想象。

⑤颂,首先是河山之颂,即要表现出巢湖美丽的自然风貌,这是画作的基本诉求。画面中八百里巢湖的美好风光,碧波浩渺,水天一色,一派湖天胜境。[甲]然而,这并不是画的全部,《巢湖颂》要表达的远不止于风景。[乙]在画者的精神世界里,《巢湖颂》还是历史之颂、文明之颂。[丙]那一排虬枝盘曲的千年古柏树和高高耸立的古衫林,虽饱经风霜,却遒劲挺拔,占据在画幅最前端的位置,将历史的幽深倏然前置于观者的眼前。[丁]纵贯全篇的古柏?松杉,架构了(巢湖颂》的历史厚度,精妙地喻示了这片诞生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有巢氏的历史精神,而松柏斗寒做雪、坚毅挺拔的形象是环巢湖流域文明的代言,也正是中华民族正气凛然、坚韧不屈.品格高尚的文化象征。[戊]是人民之领、生活之领。[己]《巢湖颂》以长卷的形式,按照时间的纵轴,全方位展现了巢湖历史文化生活的图像。

⑥《巢湖颂》是一次命题创作,由安徽名人馆定制,并永久收藏陈列。从动议到画成,历时一年多,期间作者无数次环游于巢湖周边,观湖听涛逐浪,采集风土人情,嗅闻大地的气息,发酵于胸中,酝酿艺术的芬芳。三百六十多天的日思夜虑,巢湖终于升华为一种超越风景、超越时空的艺术的精华。

(选自《安徽日报》2018年7月13日)

1.下列对画线部分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丁][戊]∥[己]B.[甲][乙]∥[丙]∥[丁][戊][己]
C.[甲]∥[乙][丙][丁]∥[戊][己]D.[甲]∥[乙][丙]∥[丁][戊][己]
2.第③段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巢湖颂》是颠覆者”,请概括其中的原因。
3.选文介绍了《巢湖颂》在构图上的特点.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______的原理,并辅之以油画的色彩进行渲染,融合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______的视觉效果。
4.《巢湖颂》中的松柏有哪些象征意义?
5.用一句话概括第⑥段的内容,并结合全文说说这段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2019-02-22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说明文《聪明的大脑分男女》,回答小题。

聪明的大脑分男女

①人,被称作万物之灵,好牛哇!咦,想想看,人跑跳不如马、力大不如牛、灵敏不如猫、游水不如鱼、挨饿不如狼……可人类为什么还能稳坐地球上“老大”的宝座呢?嘻嘻,秘密就在于人类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大脑还分男女哦。

②大脑是怎么进化来的?唔,这个问题好深奥。一般认为,大脑的进化经历了“三部曲”。

③首先是劳动,这是大脑进化的主要因素。在漫长的劳动中,古猿渐渐领悟到了四肢和大脑的协调配合,慢慢区别开了前肢和后肢的功能,懂得了信息的沟通—语言。

④其次.是直立行走。当古猿开始了直立行走后,它的前肢慢慢地进化成“手”,后肢则进化成“脚”。“手”和“脚”配合着大脑的指令一起运动,变得越来越灵活,反应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准确。                 

⑤最后,火的使用让古猿吃上了熟食,身体素质和抵抗力极大提高,十分有助于脑髓的发展。

⑥大脑也要“吃”东西?没错,大脑也需要营养哦。它每一次的思维运动都需要营养和能量来支持。如果让大脑饿到了,人就没有精神好好思考,而且思维也没那么灵活。知道吗?即使人一天不思考问题,大脑消耗的葡萄糖依然很高,而且会高达人体摄入葡萄糖总量的__%。这下明白喽,一旦人类的大脑葡萄糖供氧不足,就会疲惫、容易生气,还可能会头晕和失眠。

⑦大脑也需要休息?当然了,当你头脑昏昏的时候就是大脑在抗议呢。科学家证明,大脑工作时需要的供血是肌肉工作时所需供血的15—25倍。可见,脑力劳动是多么疲劳啊。脑细胞一直在运转,脑部的血液也就在不断地聚集。这样积血的体积会一点点地膨胀,一旦超过正常值,大脑就会感到闷胀和头晕。这个时候最好站起来做一些调节活动,比如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或用手指按摩太阳穴,以便消除大脑疲劳。

⑧大脑也分男女?别误会,并不是说大脑本身有性别,而是,不同性别的人的大脑的分工不同。

⑨人脑分为左脑右脑,并且实行“交叉管理”,左脑协管右半身,右脑协管左半身。一般来说,男性右脑较发达,因而左耳、左眼比较敏感;而女性呢,左脑比较发达,所以右眼、右耳更灵敏些。同时因为语言能力被左脑管着,所以,女性语言能力普遍强于男性,开始说话也更早些。

⑩另外,医生们说,男性大脑分工严格,而女性呢,却没有那么明显。德国有位妇女,右脑损伤后被送进医院,她不仅没死,还没有后遗症。医生说,要是男性,肯定不能说话了。瞧,大脑也有“男女偏见”哦!

1.大脑的进化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阶段?
2.阅读全文,简要说明本文介绍了大脑哪些方面的知识?
3.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即使人一天不思考问题,大脑消耗的葡萄糖依然很高,而且会高达人体摄入葡萄糖总量的40%。(             
②。一般来说,男性右脑较发达,因而左耳、左眼比较敏感;而女性呢,左脑比较发达,所以右眼、右耳更灵敏些。(          
4.你的一位同学最近有时头晕,请根据文章内容帮他分析原因。
2017-05-18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议论文阅读。

在大战大考中彰显中国精神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诠释了凝聚中华民族磅礴伟力的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形成向心力、增强战斗力,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激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以坚强意志、必胜决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碧血丹心、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而是现实的。爱国,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救民、舍生忘死,为祖国和人民英勇牺牲;爱国,是人民至上、爱岗敬业,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努力。面对疫情严峻形势,在与疫情胶着对垒的关键时期,爱国就是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空前团结,凝聚力不断增强,不断汇聚起爱国主义的磅礴精神力量。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行动,为中国精神注入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特殊基因,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利益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带头冲锋,一句“跟我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份份要求奔赴一线的请战书、一个个饱含责任担当的鲜红手印、一句句坚定有力的“跟我上”“我先上”让人动容,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能看到共产党员舍身忘我、争当先锋的身影。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负重前行”,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4)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70多年发展历程,是充满艰辛奋斗的历程,我们在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围堵中发展壮大,经受住地震、洪水、“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疫情防控既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需要同舟共济的全民行动。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科研人员强化攻关;基层群防群治构筑严密防线:东西南北中,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5)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聚集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胜利必定属于全体中国人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仿照第(2)(3)段的开头,在第(4)段划线处补出一句话,使全文语意贯通。
3.第(3)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好处是什么?
4.读了本文,结合实际,你觉得在大战大考中中国人民还彰显了哪些精神?
2020-05-03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