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 袁宏道(1568-1610)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26 题号:9763204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保叔塔:即保俶塔,在西湖边的山上。②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③东阿王:曹植。④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拏:                      (2)是金陵人,客此                 客:
(3)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突兀:     (4)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余游西湖始此。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午 刻 入 昭 庆 茶 毕 即 棹 小 舟 入 湖 。
4.【甲】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甲】文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采用的是近似图画中的______手法,不加渲染,用语朴素;【乙】文画线句子连用4个比喻,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周生《清秘图》后

明·袁宏道

不才之木,得子而才,故知匠石不能尽木之用。嗟夫,岂独木哉?世有拙士,支离龙钟,不堪事务。头若齑杵,不中巾冠;面若灰盆,口若破盂,不工媚笑;腰挺且直,足劲而短,不善曲折,此亦天下之至不才也。而一入山林,经至人之绳制,则为龙为象,为云为鹤,林壑遇而成辉,松桂荫而生色,奇姿异质,不可名状,是亦生物之类也矣。嗟夫,安得至人而与之,竟不才之用哉!

(选自《袁中郎全集》)


【注】①识:通“志”,记。②支离龙钟:支离,残缺不全;龙钟,衰老的样子。③齑(jī)杵:捣碎粮食的木棒。④绳制:木匠用墨线加工制作木材。⑤竟:全。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匠石不能木之用   食之不能其材(韩愈《马说》)
B.头齑杵   屈伸呼吸(《列子》)
C.一山林   便舍船,从口(陶渊明《桃花源记》)
D.龙为象   坻,为屿(柳宗元《小石潭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嗟夫,岂独木哉?
②面若灰盆,口若破盂,不工媚笑。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寓意,用林中之木难遇良匠类比有才之人难遇伯乐。
B.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反复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力强。
C.“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鹤”与本文的鹤都具有高洁的意味。
D.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让有才能的人能充分发挥才干。
2022-01-27更新 | 11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①此文为作者辞官后,乘兴漫游吴越时所作。六桥指西湖苏提上的六座桥。②为春为月:意为是春天月夜。③夕岚:傍晚山里的雾气。④勒:制约、控束。⑤石篑:即陶望龄,是作者的朋友。⑥罗纨(wán):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⑦夕舂( chōng):夕阳。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今岁春雪                      急湍箭(《与朱元思书》)
B.杏桃相次开放                    念无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张功甫玉照堂物也             渔者歌曰(《三峡》)
D.止午、未、申三                 俱备(《答谢中书书》)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3.本文原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了本文,你觉得作者能成为第三位“闲人”吗?结合本文,请说说你的理由?
2020-01-27更新 | 1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丙】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丁】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之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①娥:美女的黛眉。②东阿王:即三国魏国的曹植,曾封东阿王,此句的意思是: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斯人,吾谁与归?
(2)若夫日出而林
(3)雾凇沆砀
(4)目神醉
3.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知人之乐   从武林门西
B.不物喜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C.真无马耶   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
D.予尝求古仁人之   则已飞湖之上也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5.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丁】四则文言散文均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来朗朗上口。
B.【甲】文中的“古仁人”与【丙】文中的“相公”一样,痴迷于自然山水,天气的变化,四季的更迭都影响了他们的心情。
C.【甲】【乙】两文都以景物为依托,进行描写、抒情和议论,都体现了主人公博大的胸怀。
D.【丙】文先作“全景式”描绘,突出了雪后西湖云天山水合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然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依次勾勒出景物在大雪覆盖后的样子,视觉效果强;【丁】文首句突出了一览西湖的急迫心情,后面语句则调动多种感官,既有对西湖景物的实写,也有虚写。
2022-09-27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