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小学语文综合库 > 阅读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9 题号:10340280
现代文阅读。

泪水中收获力量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在绵竹汉旺采访时,一位刚从山上走下来的妇女,向我摊开了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

山里长大、山里结婚生子的黄惠兰,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她在大山里拥有的一切。没有食物,没有水,要走到最近的聚居点——清平乡政府,还有5公里的路。

地震发生后第2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被埋100小时后获救的邓中群、150小时的虞锦华、164小时的李宁翠……几天来,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神志清醒的获救者都说,他们在废墟下面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同样不言放弃的,还有在北川县城里一遍遍寻找生命的救援人员,还有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我随救援部队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部队停下来歇一歇……

所有进入灾区采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志愿者,已经成为了抗震救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前几天从汉旺到成都的夜路上,一支由20多辆“标致206”组成的车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是车友会发起的义务接受灾群众的活动。他们的车牌,清一色地遮住了两位数,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天来我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有工人、农民、退伍老兵,还有与学校签了“免责协议”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即使日常的喧嚣让我们彼此疏远,即使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让我们相互戒备,在灾难袭来的时刻,我们都以最善良、纯真的一面坦诚相对。这,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作剖宫产缝合手术。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从太多太多真实的故事里,从士兵们伤痕累累的肩膀上,从救援人员倒在废墟上睡着的倦容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懂了那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责任。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                 )            (                  )
2.品读全文,指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一句中的“思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线句中的“纱巾”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有什么值得珍藏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选文你有何感想?请拿起笔写出你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记叙文解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课外阅读。

给我一个承诺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走过 路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一沓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 叙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

几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救了他。

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 突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1.画去短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给我一个承诺中的承诺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骑马的男子帮助克雷斯后,克雷斯是怎样实现他的承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少年也说出克雷斯说过的话后,克雷斯的胸中为什么会涌起一股暖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3-26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

周处改错

周处是名将周鲂(fáng)的儿子。他少年时体力过人,因为出身豪门,经常在乡里胡作非为,所以,深为乡亲们厌恶。

一天,周处打猎途中遇到一位老人在连声叹息,就上前询问缘故。老人说:“三害不除,人心不宁。”老人解释道,“这三害就是南山的猛虎,长桥下的巨蛟和乡里的恶少周处。”

周处听了,一下子愣住了。他沉默了一阵,毅然对老人说     这三害     我一定除了它们

周处骑马向南山上飞奔而去,凭一身好箭法,射死了老虎。第二天,他又手持长剑,跃入水中,杀死了巨蛟。

两害除了,那第三害呢?周处决心一定改正错误。他专程拜访名师,认真钻研学问,严格约束自己。很快,他就成了文武双全的人才。

周处知错就改的故事从此被传为佳话。

1.从文中找出近义词。
访问——(          )                              原因——(          )
2.把短文第3段缺漏的标点补齐。
3.按要求摘录文中的词语各2个。
描写心理活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动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老人说的三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处沉默了一阵,他想:________。于是,他________
2021-01-16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课内阅读。

在朝着阳光的斜坡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nèn   nèng)草,决不着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   zhì),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楚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cào   zào),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蟋蟀不吃洞口那丛草的原因是(       
A.那丛草不好吃B.那丛草可以遮阳C.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
3.这两段文字的观察顺序是(       
A.从外到内B.从左到右C.从远到近
4.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1-14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