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化学综合库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生活中常见化合物 > 盐和化肥 > 盐的性质 > 盐类参与的反应
题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3 题号:10089960
“五一”假期,聪聪同学和家人到安徽省博物馆去参观,发现博物馆内许多铜制品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绿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化学活动课上,同学们设计实验对这种绿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①铜在空气中易生成铜锈,它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进行实验1】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按如图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②加热铜锈,直至不再有气体产生,停止加热
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变浑浊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_____
③冷却后,向试管中固体加入适量稀硫酸,稍加热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探究活动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进行实验2】
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4个实验,每天观察一次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实验4中的铜丝生锈了,且与水接触的部分生锈更明显。
序号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在干燥环境中,铜不生锈铜仅与氧气和水接触,不生锈铜仅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不生锈铜生锈

【实验结论】铜生锈的条件是_____
【反思与拓展】
(1)实验2和3中使用的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_____
(2)如果要除去铜制品表面的铜锈,可以用稀盐酸浸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相似题推荐

科学探究题 | 较难 (0.4)
【推荐1】青竹湖湘一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如图所示),打开瓶盖看到原本粉末状生石灰已经部分结块变得较为坚硬。

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后认为生石灰长时间放置后吸收了空气中的_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变质结块才导致体积膨胀使塑料试剂瓶破裂。
同学们对变质后产生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小青同学提出试剂瓶中最多只有两种固体,小竹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一致同意小竹同学的意见,变质后的固体中还可能存在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上述物质是否存在。
I.小青同学从破裂的塑料试剂瓶中取少量固体样品,放在研钵中研碎,取部分研碎后的粉末倒入烧杯中,再加入100mL20℃的蒸馏水,充分搅拌,马上用温度计测得温度____20℃,证明了第三种物质的存在。
II.小竹同学另取少量研碎后的粉末倒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烧杯中仍然有较多的浑浊物,小竹得出原破裂的塑料试剂瓶中存在CaCO3,接着小竹将烧杯内的混合物过滤,再往得到的澄清的滤液中通入CO2,发现澄清的滤液变浑浊,小竹得出原破裂的塑料试剂瓶中还存在Ca(OH)2,小湖同学否定了小竹同学的部分结论,理由是________
小湖同学设计了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破裂的塑料试剂瓶内所含固体中CaCO3的质量分数(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吸收水,稀盐酸的挥发性不考虑,各种试剂均足量)。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写出检查装置B(上图2所示)的气密性的方法____(可适当添加其他仪器或实验用品)。
②称取m1克破裂塑料试剂瓶内固体样品加入锥形瓶中,从左侧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再称取装置D的初始质量为m2克。
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缓将稀盐酸滴入,直到B装置中不再产生气泡,称量装置D的最终质量为m3
④计算: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m3-m2克,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到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最终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老师指出小湖的实验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测定不准确。请你提出改进方法____
2022-03-22更新 | 121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较难 (0.4)
【推荐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老师准备用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一定量的SO2(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小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①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②该瓶溶液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阅资料】
(1)Na2SO3有较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2Na2SO3+O2=2Na2SO4;(2)Na2SO3能与酸反应产生SO2气体;
(3)SO32-、SO42-均能与Ba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3可溶于稀盐酸。
【作出猜想】
猜想1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
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猜想3______
【实验探究I】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
小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甲组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没有变质,还是Na2SO3
乙组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______已部分变质

【评价】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Ⅱ】
甲组设计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忽略不计)
(1)连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中放入126g该样品;
(2)实验前称量C装置的质量;
(3)关闭活塞K,用注射器推入浓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4)打开活塞K,缓缓鼓入一定量的氮气,关闭活塞K;
(5)再次称量C装置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增重6.4g;
   
D装置的作用为______。计算出该溶液中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解释】若没有进行第4步操作,则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际的______(填“偏小”或”偏大”)。
【反思】由此可得出,保存亚硫酸钠时应______
2019-04-12更新 | 132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观察与表达】U形管左侧有白色沉淀生成,右侧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

实验后,小组同学用胶塞塞紧U形管两端,充分振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将混合物过滤后,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与假设】同学们讨论后指出,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NaCl,还可能有BaCl2、HCl和Na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
【分析与交流】
(1)小红指出,滤液中不可能同时含有BaCl2和Na2CO3理由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小兰指出,振荡后U形管内的白色固体一定是_______(填化学式),故滤液中溶质一定不含HCl。
【实验探究】为探究滤液中的溶质,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小兰组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产生_______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Cl
小红组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反思评价】老师指出,小兰组的实验不能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理由是_________
2023-03-04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