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化学综合库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生活中常见化合物 > 酸和碱 > 酸的化学性质 > 酸的通性
题型:科学探究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8 题号:10295426
某小组同学做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兴趣实验,发现有的同学得到蓝色溶液,有的同学得到绿色溶液。老师提示这种现象可能与所得氯化铜溶液有关。于是,同学们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究。
实验1:探究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
取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铜溶液各20 mL置于同样的烧杯中,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箱中加热(忽略溶剂蒸发)。待溶液温度恒定后,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下:
烧杯编号
溶质质量分数/ %555101010202020
水浴箱
温度/°C
305070305070305070
溶液颜色浅蓝浅蓝蓝绿翠绿蓝绿翠绿墨绿
实验2:探究室温下氯化铜溶液的变色浓度范围
a 室温下,称取15.4g的氯化铜固体溶于35.0g水中,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30.6%的氯化铜溶液。
b 将上述氯化铜溶液依次加入等质量的水稀释,配制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下:
溶质质量分数/ %30.625.521.919.217.015.3
溶液颜色深绿翠绿蓝绿蓝绿浅蓝
【结果与讨论】
(1)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1中,④⑤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3)根据实验1的结果可知,③⑥⑨中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是______
(4)实验2中,步骤a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滴管、玻璃棒和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室温下,小文将20g氯化铜固体溶于80g水中,则此溶液的颜色为______
(6)小昕配制了一杯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铜溶液,溶液为浅蓝色,若要使此溶液由蓝向绿色转变,可进行的操作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将溶液放在水浴箱中加热到70°C
B 加入适量的氯化铜固体并使之溶解
C 加入适量的水稀释
2020九年级下·北京·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6]

相似题推荐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1】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他们在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才发现忘记滴加了酸碱指示剂,此时,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______________          猜想三:NaCl和NaOH
【实验设计与验证】
(1)小猛同学设计用无色酚酞溶液验证“猜想一”是否成立。取少量上述实验中烧杯里的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不变色。于是可以确定“猜想三”不成立,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设计用碳酸钠溶液验证“猜想一”和“猜想二”是否成立。取少量上述实验中烧杯里的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有_____生成,于是可以确定_______成立。
【交流与反思】
经过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发现只需用下列一种物质就能验证得出以上三种猜想中的哪一种猜想成立,请在下列物质的选项中选择出你认为合理的物质是________(填序号)
A.锌粒                  B.紫色石蕊溶液             C.二氧化碳
2022-08-04更新 | 57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2】某同学发现家里的铜质水龙头表面出现了一层绿色的锈渍,经查阅资料,了解到这层锈渍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并对Cu2(OH)2CO3受热完全分解后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1)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一种黑色固体。
(2)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蓝色。
【提出猜想】该同学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对黑色固体产物作出以下猜想:
①可能是碳;
②可能是氧化铜;
③可能是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他猜想的依据是_____,且碳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的。
【实验探究】实验Ⅰ:按下图进行实验,证明分解产物中有H2O和CO2(图中夹持装置省略)。

实验Ⅱ:为验证猜想,他做了如下实验:向盛有少量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振荡,待完全反应后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分析及结论】
实验Ⅰ中:证明产物中有水生成的依据是___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物中有_____生成。
实验Ⅱ中:因为黑色粉末溶逐渐消失且_____,所以猜想②正确,故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通过上述实验及结论分析可知,铜质水龙头生锈过程中与水、二氧化碳、_____有关。
【实验反思】为了防止铜质水龙头生锈,通常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___
【拓展应用】依据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产物及所学酸碱盐的知识,该同学认为可以用稀盐酸除去铜质水龙头表面的锈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020-05-25更新 | 59次组卷
科学探究题 | 适中 (0.65)
【推荐3】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加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且试管发热。在分组实验中,部分小组的同学发现试管中出现白色不溶物。
【提出问题一】为什么有的小组会出现白色不溶物?
【实验探究一】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形状大小相同、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实验记录如下表:
试管ABCD
镁条的长度cm1234
不溶物少量较多 很多
【实验结论】通过上表可知,出现白色不溶物与_______有关。
【提出问题二】白色不溶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AgNO3与可溶性氯化物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硝酸反应的白色沉淀;
和Mg(OH)C1均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但能与稀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生成盐和水。
【提出猜想】
猜想1:是没有参加反应的镁条
猜想2:是生成的过多而析出晶体
猜想3:是生成的白色沉淀
猜想4:是生成的Mg(OH)Cl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二】
将上述【实验探究一】D试管反应后的物质过滤,并将得到的白色不溶物分成三份,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1滴加适量稀盐酸白色不溶物消失,无气体产生猜想1不成立
实验2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白色不溶物没有减少猜想2___“(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3①滴入足量的稀硝酸
②再向①中继续滴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_______白色不溶物一定含有氯元素,说明猜想3不成立,猜想4成立
【实验反思】
①同学对上述实验3的结论提出质疑,他认为实验3设计不严密,要验证猜想4是否成立,在进行实验3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②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最终确定白色不溶物是Mg(OH)C1,请写出Mg(OH)C1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023-05-12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