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政治综合库 > 时事热点 > 重大时政专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题型:分析说明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23 题号:15869361

材料一   从2014年7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编纂民法典的决定,历经7年,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累计收到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在反复讨论修订后完成草案,民法典草案又于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一部《民法典》彰显一个国家的立法水平。

材料二   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每个公民都应该坚持宪法至上,认真学习宪法,坚决捍卫宪法。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民法典》的立法过程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至少回答2点)
(2)有人说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所以《民法典》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所作为?

相似题推荐

分析说明题 | 较易 (0.85)

【推荐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这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高度重视。


某班法治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展开了学习研究,收集了以下资料,产生一些问题,邀请你来回答:
【谈历程】
(1)以上是小刚同学收集到的民法典的诞生过程,请问民法典诞生过程体现了教材中哪些基本观点?
【谈不同】
(2)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总规矩”,宪法和民法典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谈修德】

通过学习研究,小兰同学发出感慨,法治和德治,守法与修德,正像飞鸟之双翅,缺一不可。新时代青少年既要树立法治意识,也要提高道德修养。


(3)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联系“社会生活讲道德”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做才能培养高洁的道德操行。
2021-05-30更新 | 37次组卷
分析说明题 | 较易 (0.85)
【推荐2】【法治中国】
(1)请填写下表

材料内容

法律特征

材料一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决定,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切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予以追究。

材料三   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将“冒名顶替上大学”等行为规定为犯罪。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材料四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材料五   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学校法治教育是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环节。蓬莱一中把法治宣传工作作为普法重点,于3月24日上午在学校唯实厅举行蓬菜一中法治教育系列活动。本次宣传教育活动以模拟法庭为切入点。9名选手学以致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努力,从接触案例到提交书状,从分条析理到对簿公堂,公诉人与辩护人在法庭调查阶段、法律辩论阶段,通过陈述、举证、质证、发言、辩论等环节进行博弈,展现了蓬莱一中学生思辨合理、逻辑精准、法律知识运用确严谨的理性光辉。活动结束,蓬莱区人民法院马溶霞法官以案说法,给予了客观、公正且专业的点评。高一高二部分班级学生亲身参与了法庭庭审的过程,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法律威严和公平公正。学生们纷纷表示,今后努力让法律永固心中,牢记肩负的责任,让法治成为信仰,做守法知法用法的一中人。


(3)作为受益者和推动者青少年应如何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2021-10-14更新 | 36次组卷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吴同学(10岁)经常用妈妈的手机上网。一天,妈妈王女士发现银行卡消费了10万余元。经查,原来是小吴同学注册了一家科技公司的平台账号,通过王女士手机绑定的银行卡购买虚拟货币,用于“打赏”网络主播。王女士要求公司返还10万余元,却被这家公司拒绝了。于是,王女士起诉至法院要求该公司返还财产。

法律在线

《民法典》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指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网络直播平台“打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款项的,法院应支持。

材料二: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网络保护”章节,规定所有网络服务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时,需要设置响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以及消费管理等功能;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等。


(1)运用“法律连线”中的信息,判断王女士的请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并说明理由。(3 分)
(2)据对材料二的理解,防止网络沉迷,未成年人应做出哪些努力?
(3)概括上述材料共同体现出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方法。
2021-05-31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