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政治综合库 > 文明与家园 > 守望精神家园 > 延续文化血脉 > 文化自信
题型:分析说明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 题号:21076343
坚定文化自信,赓续精神血脉

材料一   20226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22724日,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再启新征程。中国航天人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困难甚至灾难,但是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在这个历程中,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支撑着中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梦而不懈奋斗。


(1)从凝聚价值追求的角度,谈谈载人航天精神在中国航天人实现航天梦的过程中有何作用?

材料二   精神的养护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共一大纪念馆重开举世瞩目,三星堆博物馆奇妙夜令人惊叹,青绿山水与数字技术的交融让《千里江山图》“动”起来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以“中国风”托起了“奥运范”……见证了中华文化“活”起来的新鲜探索,更见证了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由衷认同和深刻自信。


(2)材料二启示我们应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题推荐

分析说明题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14年前,无与伦比的2008北京奥运惊艳世界;14年后,新时代的中国同样没有辜负世界的期待。2022年2月,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一届团结、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翻开了奥林匹克的新篇章。

主题口号往往是奥运会主办国、主办城市的独特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在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奥运的百年历史,点燃大火炬是让人记忆犹新的经典瞬间。此前的奥运火炬都使用液化天然气或丙烷等气体作为燃料,熊熊大火能源消耗量巨大,而这次的火炬将氢气作为燃料,可实现氢气消耗量每小时小于2立方米。北京冬奥会主火炬从“大火”变“微火”,这在百年奥运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得到了亿万观众的一致好评。

从以二十四节气的形式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从以熊猫和灯笼为原型的吉祥物,到颁奖花束上的非遗技艺;从把《千里江山图》制作成赛场上的形象景观,到冬奥村里的中医诊疗;从迎客松,到送别柳…冬奥盛会上,中国文化元素大放异彩,“中国式浪漫”浸润人心,让不少人惊呼“世界可以永远相信中国美”。“中国风”托起“冬奥范”,一次又一次惊艳世界。


结合材料,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一起向未来”向世界人民传递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携手走向未来的美好愿望。请问“一起向未来”与我国为应对全球性问题而倡议的什么理念是相呼应的?
(2)北京冬奥会主火炬从“大火”变“微火”得到了亿万观众的一致好评。请你说出“微火”得到一致好评的理由。
(3)中国文化元素在北京冬奥盛会大放异彩,你从中获得哪些感悟?
2022-08-18更新 | 760次组卷
分析说明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多个博物馆门前的长队经常刷屏朋友圈,成为热门打卡地,不少博物馆甚至经常出现预约难”……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四川博物院就吸引了超5.5万人次前往参观,沃野天府的繁华与蜀汉风云的激荡,使古代四川焕发出强烈的当代魅力。

(1)“博物馆热”的悄然兴起传递出什么信息?

材料二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焕新归来。堆列三星”“古蜀之眼的外观让观众远远走来就能直观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走进博物馆内部,大型陶器组合、青铜人头像阵列组成的文物军团,裸眼立体新媒体技术还原考古发掘现场,数十台实时投影矩阵画面融合成一个完美的三星堆古城整体画面……创新性的展陈方式与技术手段的加入,让不少观众在参观后纷纷感叹文物仿佛可以零距离观看了

(2)三星堆博物馆的创新方式为“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提供了哪些有益借鉴?
2024-02-19更新 | 16次组卷
分析说明题 | 适中 (0.65)
【推荐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在学习“文明与家园”时,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走访景点,体味文化”的研学活动。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参与本次研学活动。

【活动策划】

研学主题研学景点
主题一   探寻传统文化
主题二   二七纪念馆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请结合所学知识,将研学主题和研学景点补充完整。(研学景点写出一个即可,本题材料中的景点除外)

【参观景点】

从学校推荐的研学景点中,小乾同学所在的研学小组选择了走进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蛇山又称黄鸪山、黄鹤山。黄鹤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以后各代屡毁屡建。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固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为一场大火楚毁。至1985年,新建的黄鹤楼又屹立在长江之滨。登楼眺望,视野开闯,远山近水一览无余。“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萎鹦鹉洲。”崔颢诗中的意境,深远隽永,耐人寻味,留下了黄鹤楼的记忆,也深深地震撼了同学们。


(2)简述打造黄鹤楼文化的意义。
2023-08-08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