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中原名校大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河南 七年级 期末 2021-07-24 2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隋唐时期,国家粮仓设在洛阳,江南等地的漕(通过水道运输粮食)粮大量运来,运河上终日“漕船往来,千里不绝”。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通(       
A.巩固了国家统一B.加强了经济交流
C.改变了经济重心D.促进了物种交换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玄宗继位初期,抑制土地兼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行赈灾免赋。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A.唯才是举B.以民为本C.虚心纳谏D.整顿吏治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3. 下列文物能直接印证唐朝(       
A.中外交流活跃B.文化教育昌盛C.手工业的高超D.社会风气开放
2021-07-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中原名校大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唐太宗时,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段话强调了(       
A.唐朝文化的优越性B.佛教文化的东方化C.文化交流的双向性D.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杜甫的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隋末暴政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倭寇之患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宋初,宰相与枢密院并称两府,而宰相遂不再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材料在本质上表明了(       
A.宰相权力空前强化B.皇权得到不断加强
C.重文轻武政策落实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契丹首领阿保机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西夏国大臣野利仁荣根据党项人长期生产劳动和使用语言的特点,模仿汉字的笔画创造了西夏文字。材料表明(       
A.契丹和西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B.北宋、辽和西夏对峙的局面结束
C.对外交流空前活跃加快文化进步D.活字印刷术的应用加快文化传播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真题 名校
8. 《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B.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
D.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2018-07-23更新 | 46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为蒙古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由此可见(       
A.蒙古经济发展超越中原地区B.蒙古族完全放弃本民族文化
C.元朝积极发展与宋代的关系D.民族交融推动蒙古快速发展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材料说明了宋代(       
A.南方商业的繁荣B.都市生活的繁华C.经济重心的南移D.农业生产的发展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1.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天工开物》的问世
C.火药的发明D.《农政全书》的成书
2021-07-23更新 | 106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中原名校大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3. 明朝中期,在东南沿海倭寇最猖獗的时候,他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此后,他又平定了福建、广东的倭患。他是(       
A.郑和B.戚继光C.郑成功D.辛弃疾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000多幅药物形态图,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疗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生动直观。据此可知,这两部科技名著(       
A.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哲学思想B.都源自作者生活实践的经验
C.都不同程度借鉴了前人成果D.都非常注重书籍的实用价值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明朝北京城的中轴线纵贯南北,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构建出一个“普天之下,皇权独尊”的空间布局。材料表明(       
A.北京城布局以南为尊位B.地域特点影响建筑风格
C.建筑群呈现出政治特点D.风俗习惯对建筑的影响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下设台湾、风山、诸罗三县。沿海人民大量移居台湾,改变了台湾地旷人稀、劳力缺乏的状况。从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台湾的汉族人口由原来的20万增加到200万。这说明台湾府的设立(       
A.巩固了东南海防B.发展了海外贸易C.抵制了西方侵略D.促进了台湾开发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军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国侵略军,并迫使沙俄政府进行边界谈判;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此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这些举措(       
A.有效推动了清朝进行对外交流B.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巩固了东南的海防和领土完整D.使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到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A.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B.手工业的行业齐全和技术先进
C.改变了以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D.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9. 清朝前期,统治者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这体现了清朝前期(       
A.闭关锁国B.言论自由C.文化专制D.重文轻武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20. 下列三幅古代美术作品共同反映了我国传统的(       
A.节日习俗B.饮食文化C.天文历法D.娱乐活动
2021-07-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中原名校大联考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二、综合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名校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是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材料二


              
图一:宋代定窑孩儿枕       图二:《资治通鉴》       图三:明长城八达岭段

材料三   歌舞《唐宫夜宴》中唐宫少女,不仅带来了大唐的霓裳羽衣,还带来了一大堆国宝元素:“妇好鸽尊”“贾湖骨笛”“莲鹤方壶”等国宝,一一被搬到春晚舞台上“走秀”。歌舞的走红也带火了河南博物院,春节后人们纷纷走进博物馆参观文物。同时,河南博物院的网站浏览量也屡创新高。


(1)根据材料一,将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分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图二所示史书的作者是谁。图三所示明长城有何史学研究价值?
(3)综上所述,请你写出两条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
综合题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材料三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的名称,并概括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图二与图一相比,在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设置上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变化与材料三中军机处的设立在作用上有何相同之处?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政治权力的发展趋势。
综合题 | 适中(0.65)
名校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 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中国服饰、节日、书法、饮食等都漂洋过海传到周边国家。 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还设有“蕃坊”,专供外国人居住。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唐朝的对外关系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并说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综合题 | 适中(0.65)
名校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材料二   秦汉时期,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重心在北方,形成了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圈和文化圈。 到了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湖南、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是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的突出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试卷题型(共 24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20
综合题
4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65大运河的开通单题
20.65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单题
30.65盛世经济的繁荣单题
40.65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单题
50.65安史之乱和唐衰亡单题
60.65北宋的建立与统治单题
70.65辽政权及与北宋的和战  西夏政权及与北宋的和战单题
80.85商业贸易的发展单题
90.65元朝民族融合单题
100.65城市的发展与风貌(宋)单题
110.85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单题
120.65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单题
130.85戚继光抗倭单题
140.65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单题
150.65北京城单题
160.65清朝设置台湾府单题
170.65雅克萨之战  西藏与新疆的治理单题
180.65资本主义萌芽单题
190.65文字狱单题
200.65乡村生活与节日(宋)单题
二、综合题
210.65手工业兴旺的表现(宋)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明长城
220.4科举制的影响、评价  行省制度  加强君权的措施(明)  军机处
230.65国际大都会长安  元朝商业和中外交往  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240.65经济重心南移  纸币的出现及作用  城市的发展与风貌(宋)  指南针发明与使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