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频非选择题25题)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国 八年级 专题练习 2024-04-10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现代史

一、综合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名校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的这次会议名称。这次会议上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指出“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的性质。

材料三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1978年12月《人民日报》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3)材料中“从今以后”的“今”指的是什么事件?围绕着材料所说的“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哪一历史性决策?材料中这一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具有怎样的精神?
综合题 | 适中(0.65)
2.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涤荡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文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命运”发生的改变。

材料二   我们应该把1978年看作21世纪开始的标志。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1978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这开启了一个长达1/4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当然,1978年纯粹是中国时刻。

——摘编自《环球日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把1978年看作21世纪开始的标志”的原因。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023-10-28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五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那一年,25岁的农民申纪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大会。她穿着连夜缝制的一身蓝色卡其布新衣,骑着毛驴从村里走到县城,再换乘卡车、火车,辗转4天才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在这次会议上,申纪兰第一次代表人民选举国家领导人,她庄重地在毛泽东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

——摘编自河南经济广播《百年瞬间063: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1)材料一中的两次会议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根据两则材料,指出申纪兰代表参加的应该是哪一次会议?她能够当选代表并参加行使权力说明了什么?
(3)请再举出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其他类型的重要会议一例,并说出该会议的意义。
综合题 | 适中(0.65)
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梦想。阅读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1)为解决材料一的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列举在此期间重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取得成各一例。

材料二   见下图

                 
农业合作化是走向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申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
(2)这三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的哪一次社会主义变革?这一变革在什么时候基本完成?变革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什么制度?

材料三   《滕州日报》的前身应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6年8月1日,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批转省委宣传部关于创办县报问题的报告”要求,为适应当时农村工作的需要,中共滕县县委决定创办《新农村报》。《新农村报》8开2版,初为周一刊,后改为周五刊。1958年6月1日,《新农村报》更名为《滕县大众》,为四开四版。同年8月,《滕县大众》更名为《滕县日报》。

(3)材料三中“为适应当时农村工作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了若干次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从建国到《新农村报》创办,新中国在农村进行了哪些改革?

材料四   见下图

   
(4)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段时期,根据右图所示,指出C是什么时期?从B处到C处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综合题 | 适中(0.65)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摘自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摘自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摘自××年1月1日社论

(1)材料一中的“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一“最高利益”在当时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写出当时在我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带来的影响。
(3)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四社论发布的年份。我们为何会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这一年?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综合题 | 适中(0.65)
6. 好的歌曲往往负载了时代气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催人奋进的长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材料三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1)材料一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袖是谁?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他带领中国人民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涉及的是中国进行的哪场反侵略战争?这次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综合题 | 适中(0.65)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六一年是我国实现三年连续跃进以后的一年……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争取国民经济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上更好地继续跃进……

——摘编自《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1960年9月27日)

材料二   “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摘编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材料四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扩展到近3000万人;到2007年6月月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农村84.9%的县市区。

(1)材料一中,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1978年年初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四反映了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农民的政策?
(4)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请你为如何建设和发展新农村提出好的建议。
综合题 | 适中(0.65)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重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在各级人民政府内设土改委员会和组织各级农协直接领导土改运动的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分批实行土改的准备工作。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据材料一,概括1950年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

材料二   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我们在这个大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摘编自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大革命”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实行大包干后,家庭成为了基本的生产单位。农民还搞起了养殖业、加工业等,逐渐成为以某种生产经营为主的专业户,很多农民还开始从事粮食种植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从事着商品零售、服务等行业。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等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村出现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3-10-28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五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图二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材料二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时代背景,请再举出当时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例。
(2)材料一中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说出采取的措施。
综合题 | 适中(0.65)
10. 农业•农村•农民

材料一


(1)将上述图片反映的历史史实按照时序排列。

材料二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实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


(3)观察《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引起乙到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1978年,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他们艰苦地干了一年,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自农业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

这一做法,在中央的支持下和倡导下,成为全国推广的农业生产制度。

——摘编自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38页“相关史事”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出“全国推广的农业生产制度”的名称及其作用。

材料五 1978~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

年份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1397133.6
19907662.1686.3
200024915.82253.4
2017109331.713432.4
(5)依据材料五,概括1978~2017年中国农村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影响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2022-07-04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读下图。

   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当时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材料二   1953年,在全面实施“一五”计划之后,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供应跟不上工业发展的步伐,阻碍了基本建设的推进,于是国家试图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1954年掀起了办初级社的高潮,1955年到1956年又掀起向高级社过渡的高潮。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全国96.3%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摘编自《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农民行为: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材料三   1978-201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表。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58059.76

13432.4

2018年

61452.60

14617

2019年

66066.45

16021

(1)材料一中,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证得以颁发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原因。
(3)材料三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党在农村推行的什么政策有关?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一个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综合题 | 适中(0.65)

12.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农民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材料二   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旧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民工进城,进而推进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迅速崛起……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吸引了2亿多优质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自宁杭、兆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1)材料一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材料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应作何理解?
(2)材料二中,鼓励农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什么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