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内容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0313162
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阶层提出的救国口号,折射了近现代中国的百年变迁。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初二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以下图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海国图志》。结合所学回答,魏源编纂该书的目的是什么?魏源的主张在哪一运动中得以实践,说出这一运动的口号。
(2)图二,五四运动。请写出五四运动中最能体现运动性质的口号,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3)图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初期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之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什么?
(4)图四,“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列举最能体现中国人民不做“亡国奴”的具体史实两例。
(5)图五,“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图中的“铁人”是谁?同一时 期,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人是谁?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60年代创办的福州船政局,主要是为造船厂提供技术指导。到1875年的近10年间,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多是木壳小轮船。此后福州船政局、江南造船厂等近代船企,虽然经乱世而未亡,但也生存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引进其成套器材进行装备制造,建造了一些护卫艇、鱼雷潜艇等装备。苏联中断援助后,广大造船企业自力更生。1970年,中国实现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大型导弹快艇等舰艇的全面国产化。19825月,原六机部被撤销,其直属企、事业单位以及交通部的部分直属企、事业单位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成为仅次于日韩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20174月,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中国朝海洋强国又迈出重要一步。

——摘编自中国船舶报《新中国成立70年船舶工业发展纪实)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福州船政局”是近代哪一历史事件的产物?并说明该历史事件的性质。
(2)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船舶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谈谈“近代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给你的启示。
2024-04-04更新 | 5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近代化是世界各国追逐的目标,同时它们也做出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卡维林在《关于俄罗斯农民解放的星文》中指出,农奴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不仅地主和农民,而且同样也使国家出现经济危机。……他提出三个原则:使农奴摆脱对主人的依附地位;使农民享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和土地;应该给地主补偿。

——摘编自汤重南《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地税改革》

材料二   资金是实施殖产兴业政策的首要问题。明治政府依靠国家政权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其途径主要有:大量发行纸币;发行公债;征收地税:废除武士俸禄制度: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殖产兴业政策的实施,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在短短15年内,便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尤其是轻工业部门的工业化。

——摘编自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三   李鸿章对船炮的过度专注和他对西方政治制度及文化的相对漠视,限制了自强运动的范围。他的这种态度,部分是源于他相信,除却武器之外,中国在任何事情上都超过西方;部分则由于他乃是负责军备和海防之大员的事实。他意识到中国有增强军事力量的紧迫需要,但却没有作政治和社会改良的更大和更远的要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俄国面临着什么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三个原则”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的“殖产兴业政策”是哪次改革中提出来的?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能够实行诸多筹集资金途径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殖产兴业”对日本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的态度。并概括形成这一态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化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感悟和认识?
2021-06-12更新 | 4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材料二   “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并不足以革新国家……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中国现(近)代化的探索虽然没有成功,但这一探索经过现代化这一中国近代社会最宏观、内在而深刻的历史运动的整合,化为一股强大不可阻挡的物质力量,给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1)材料一中的“道”和“器”分别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哪一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化探索在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怎样的条件?
2017-05-18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