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夏商周的更替 > 分封制和宗法制 > 分封制
题型:综合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75 题号:11335811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秦始皇哪一年实现了统一?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引自教材


(2)针对材料二出现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措施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易 (0.85)
【推荐1】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最长时间的朝代,存在了800多年,分为西周和东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行此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概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事?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材料二中“诸侯强并弱”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历史趋势?
(3)材料三中的“卫鞅”得到了谁的支持?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此历史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2023-01-29更新 | 41次组卷
综合题 | 较易 (0.85)
【推荐2】据学者研究,“中国”一词蕴含的意义极为丰富,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民族概念、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观念的产生,至少可以上溯至商代。“中国”观念是周边部族对中原王朝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产物。这种早期的“中国”认同,经历了由多元并存到趋于一体的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摘编自田广林、翟超《从多元到一体的转折:五帝三王时代的早期“中国”认同》等

材料二:“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等

材料三: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移动的“中国”,各个王朝分分合合,历代王朝中央政府所控制的空间边界,更是常常变化……但中国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观念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国”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周天子统治“四方”的政治制度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结束春秋战国和三国鼎立分裂状态的王朝,并分析中国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
2023-02-28更新 | 83次组卷
综合题 | 较易 (0.85)
【推荐3】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的巩固了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如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西周实施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等级有哪些?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021-11-17更新 | 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