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1429867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夺取政权,接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户籍制度,建立了四个县,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做了准备。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进行改革。就在此时,商鞅来到秦国。他以"强国之术"说服了孝公,孝公让他主持变法。

材料二∶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商鞅被旧贵族"车裂"而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主持变法的有利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并说出你的理由。
【知识点】 商鞅变法解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孝文帝)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出自《魏书》卷十四

材料三:


材料四: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他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写出秦孝公任用“商君”变法的目的。变法中“务耕织”的措施是什么?写出这场变法与“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写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目的。       
(3)材料三反映的措施有何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秦朝在地方上确立什么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       
(4)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哪位皇帝将该学说作为“国家的正式教义”?
2018-04-07更新 | 63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代,地方上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晋、吴也已开始了郡的设置,但郡、县中的长官,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到战国时代,郡、县的长官全由国君自行任免,使国君直接掌握了郡或县。这时,虽然还存在着分封的制度,但各级贵族在其封地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而没有治民之权。秦朝建立后,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建立起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摘编自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及其演变》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图1和图2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地方政治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措施。
(4)上述三则材料间有何内在联系?
2023-11-26更新 | 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一百七十余国,经过二百余年的兼并,小国已被消失殆尽;到战国时期,只剩二十个左右国家。它们仍是日以杀伐兼并为事,战国中期以后,开始形成了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七个大国”请任举两例?

(2)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根据材料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国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2018-11-30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