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 生物科学技术的成就 > 籼型杂交水稻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1582006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牲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

材料二: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村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

材料三: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

材料四:中国农业部验收组公布,“他”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可以节约大量耕地,用以种植其他有着较大供需缺口的作物。


(1)材料一中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时间?运动中颁布了什么法令?
(2)根据材料二,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走上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之路,这一“创新”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哪一次严重失误?
(4)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被誉为什么?
(5)通过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得到那些有益的启示?
【知识点】 籼型杂交水稻解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某校八年级(一)班设计了“新中国伟大成就”的展板,请你参与活动。
(1)请将下列成果的字母代号填入如表。
A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发现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E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F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成果结论
   科技获得长足发展
   文化事业获得大发展
   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2)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你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变化。(至少举出两例,每例应包含新生活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3)通过活动探究,你有哪些感想?
2019-08-16更新 | 2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史会永远铭记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奋斗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最美奋斗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59年国庆,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便下决心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次年,他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而两腿已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



(1)材料中的“铁人”指的是谁?从“铁人”身上展现出哪些优秀品质?

“最美奋斗者: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

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1950年,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19559月下句,钱学森乘“克利夫兰总统号"抵达香港,走完了历时5年的归国之路。他说,“我打算竭尽努力,去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来自《百度网》



(2)钱学森能够归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什么重大贡献?从他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最美奋斗者: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回答了西方学者“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更成为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标杆。

——摘自百度网



(3)袁隆平取得的成就对我国以及世界有什么重大意义?他在国际上享有什么赞誉?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他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
2022-07-24更新 | 2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为科技合作主体,特别是同苏联进行大规模的科技、经济合作。同时,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亚非国家也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

——吴贻康:《新中国60年的科技外交》(2010年)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1978年,中国开始与西方主要国家陆续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尤以1979年中美科技协定为最大的框架协定,拉开了与西方进行官方合作的序幕。到80年代末,我国已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局面。

——摘编自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等(2013年)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他要求“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过去十几年,自主创新的方针经受住了考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徐冠华:《中国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几点建议》(2019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合作状况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实论证“自主创新的方针经受住了考验”。
2022-05-05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