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收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新版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摘编自陈学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据材料一,指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特征.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党和国家提出进行土地改革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共同目的。
相似题推荐
材料一 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0月23日)
材料二 经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摆脱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为自己而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就空前提高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土地改革后,农民的人均货币收入从1949年的14.9元到1952年的26.8元。
——董志凯、陈廷煊《土地改革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70年前”指的是哪一年?据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胜利的标志性事件,并据材料指出战争取胜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据材料二,指出土地改革完成的历史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美援朝及土地改革的共同历史作用。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 事件 |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50-1952年 | 土地改革 |
1950-1953年 | 抗美援朝 |
1951年 | 西藏和平解放 |
1953-1957年 | 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53—1956年 | 三大改造 |
1954年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据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编制
(1)请写出1950年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指导文件以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法律文件。(2)阅读材料,提取两个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成文)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农民难以参加革命运动。李大钊则认为:“在经 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一部分。”李大钊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年轻助手毛泽东的思维。李大钊牺牲后,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在革命力量的判断上有何分歧?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为“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作出的努力。材料二 毛泽东说“过去我们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指什么? “自己想问题”开始于哪一事件?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越过不断变化的“急流险滩”时,“惊涛骇浪” 也一波接着一波,一个获得独立解放的新生政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恢复国民经济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这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实践难题。
——摘编自赵明豪《从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时代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为破解材料三所描述的“重大实践难题”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材料四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什么? 并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说说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什么成果?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2)依据材料二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结果导致了什么错误事件的发生?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犹如磅礴的日出,一扫旧中国的沉沉黑暗,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壮举。
——摘编自人民日报《天翻地覆慨而慷 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
材料四 过去,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主要是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上考虑如何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推动国内经济贸易体制改革以适应国际经贸体制的关系。今天,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高度来部署中国的对外开放举措,引领世界经济湖流、来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
——摘编自裴长洪、刘洪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改造、建设的伟大壮举?(2)以下两个小题,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邓小平同志。
②依据材料三年代尺的提示,分别写出A、B两处会议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项体现中国“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塑造和完善国际经济体制”的措施。
(4)在祖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祝福祖国?请写出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