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原始农耕生活 > 河姆渡人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78 题号:1606052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桑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

——据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中国粟作、稻作农业分别起源于图中的哪两个区域?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国粟的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杂交育种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的社会生活》等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家是谁?并根据材料二,指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由于粮食生产不平衡,粮食过剩与粮食短缺并存,全球约20亿人口经历着中度或重度的粮食安全风险,其中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亚洲有10.3亿人、非洲有6.75亿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有2.05亿人、北美洲和欧洲有8800万人、大洋洲有590万人。因此,粮食安全是影响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据王宏广等著《中国粮食安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4]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依赖于诸多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长江流域有代表性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名称。

材料二   电视片《道解·都江堰》以实景演出的形式,用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对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造福千秋万代的水利工程进行艺术的诠释,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


(2)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在当时,它使哪一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材料三   刘邦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3)根据材料三,归纳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请写出东汉时期因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而出现的盛世局面名称。

材料四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人为侨人,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江南地区“田美土肥”在水稻生产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是什么?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023-02-10更新 | 54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探寻历史遗迹、查看前人记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1.将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写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以下示例,从上列图片中再选一件文物,为其写一句说明。
示例:
A所示文物既能反映魏晋时期的壁画绘制水平,也能反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
图______所示文物既能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科技发展的表现”展开研究,还可补充哪个原始史料?请说明理由。
补充史料: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1-16更新 | 226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君主的权力逐渐衰微,诸侯之前互相侵伐,当时的国君,喜好厌恶都不一样,所以九家的学术纷纷兴起。各自引用他们的一种学说,推崇他们学说的好处,用这学说来奔走游说,迎合诸侯的心理。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翻译、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的农具距今约多少年。图二的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哪一时期?两幅图中农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商鞅为使“民以殷盛”和“诸侯亲服”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九家的学术纷纷兴起”指哪一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有何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
2020-03-27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