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改革开放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9 题号:19486807
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以前,梨园公社的小岗生产队是凤阳县出名的穷队。“工值一毛九,吃粮一百九”就是那时这个生产队社员常年的收入水平……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中,小岗生产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

材料二   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不改”的回答更加坚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什么”“怎么改”的认识更加一致,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民之所望,改革所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活力充分迸发,让社会财富竞相涌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正是改革开放最本原的初心。……既坚持在立足国情中探索发展道路,又注重在放眼世界中把握时代潮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开放优先,以开放促改革。……今日中国之开放,不只是与世界同行的自我发展,更是回击逆流、引领潮流的主动担当。

——《改革开放天地宽》

材料三   我们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五代中国人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上下求索之路,在正确和错误、经验和教训中付出过高昂的代价,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奋斗70年、波澜壮阔70年,一个积贫积弱、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农业大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王岐山在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年会上的致辞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小岗生产队在1979年前后粮食生产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22-23八年级下·广东东莞·期中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2年~195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1952年1957年增幅(%)
重工业钢(万吨)135535296
轻工业棉布(亿米)38.350.532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状况。

材料二:1978年~198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简表(单位:吨)

年份农业生产项目
粮食棉花油料
1978年3亿217万522万
1984年4亿626万1191万

—摘编自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一农村经济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随着新的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的推行,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可以利用剩余劳力和资金发展多种经营。各地农村很快涌现出一大批乡镇工业企业,也涌现出一大批生产和经营专业户。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简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作用。
2021-08-17更新 | 40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鉴赏红色绘画】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图A见证的会议。指出图B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

【重游红色圣地】

材料二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图D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诗歌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

(2)写出材料二图C中①处代表的红色圣地。根据材料二、结合1935—1948年的史实,说明延安被称为“革命圣地”的理由。

【品读红色家书】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初某月某日,湖北一位兄长给弟弟寄了一封信,信文如下:

昨日接到你亲笔写的家信,并知道你在部队很好,家中人口都很平安,土改已分到了一石七斗田,田也很好,斗争中又分了几次果实,现在生活得很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见于你(原文如此)在外面打美国鬼子,我们在家中受到农会和政府的优待照顾。

(3)材料三提到了哪两件大事?请你任选其中一件并结合史实,简述其对巩固新中国政权起到的作用。

【唱响红色歌曲】

材料四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

——创作于1982年

(4)“田野上”的“希望”得益于党中央在农村实行的哪一政策?
(5)综合上述材料,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2024-06-11更新 | 36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会提出了体现邓小平以后所有政策特点的口号——“改革开放”。中央委员会……同意了与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相呼应的务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政策。在农业方面,再次允许发挥个人积极性。

——[美]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得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全会”是指哪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上做出了什么重大调整?此后,“在农业方面,发挥个人积极性”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的“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何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由此开创的“国家发展模式”是指什么?
2021-07-14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