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 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204005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简析材料一所示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2)简介在材料二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国家“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推进,我国逐步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转变,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在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王雨田《辉煌与启示——我看改革开放40年》


(3)哪一事件开启了改革开放?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说中国从此“换了人间”?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建设的重点是工业,工业中决定性的环节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电力、石油、机械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基本化学等工业。有了这些工业,才能使国家工业化,才能巩固国防,才能使农业集体化,才能改造我国经济的面貌,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据中财委《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的决定性环节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部宪法是在哪一重要会议上制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部宪法的重要意义。

材料四在党的带领下,中国这个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认识。
2021-07-25更新 | 8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从1949年到2019年,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70年岁月峥嵘,70年谱写华章。回首与凝望,我们风雨兼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军越过北纬38°线,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迅速组成部队入朝参战。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请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入朝作战的部队名称。中国军队开始人朝作战距今(2020年)约多少周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出自哪部法律文献。依据这部法律,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1978年对农村生产关系又做了怎样的调整?

材料三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够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


(3)材料三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   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材料四表明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成就,联系所学,写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
(5)20世纪50年代在取得工业建设成就的同时,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请你写出这一时期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和原则分别是什么?

材料五   实现中国梦走向新征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被赋予了新的责任与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6)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021-04-27更新 | 6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0年春开始,国家开展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民工共计五万多人参加。 1954年黄河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此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摘编自郭书琳、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得到进一步加强。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从1999年起,相关部门开始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2000年,黄河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开始发挥调蓄作用。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摘编自陈建波《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治理黄河的新变化。
2024-05-23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