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6 题号:2063816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

材料三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认同……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变法历时103天,史称什么变法?此次变法中唯一留下的新政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什么革命组织?该组织的机关报纸名称是什么?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位先生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5)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得到什么认识?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使中国现代化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是从下面进行革命;这一革命于1911年爆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1911年爆发的“革命”指的是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如此评价这一革命:(革命派)所建立的制度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材料三中“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在这一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大胜利有哪些?(写出两例史实。)
2020-08-13更新 | 52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至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展了怎样的自救行动?

材料二   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产生了何种新认识?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指什么?

材料三   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湖北军政府


(3)结合如图指出孙中山“医国”取得的主要成果。

材料四   “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此共和之福,非共和之罪了,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

——1917年孙中山广州演讲


(4)孙中山认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此共和之福”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一背景下,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产生了什么新认识?由此他们发起了怎样的革新运动?
(5)回首中国的屈辱史和探索史,你有何感悟?
2020-02-10更新 | 54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数据中的“中国梦”。

范畴首先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目标1921+100=20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1949+100=204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相比,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证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时期“中国梦”的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些数据透视出“中国梦”的哪些时代特征。(至少两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才能顺利实现当代的“中国梦”。
2022-04-21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