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人民政权的巩固 > 土地改革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2 题号:2205384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501952


新中国成立初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写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一点即可)

19531956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把个体农民引上集体化的道路,改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摘编自何沁《中国革命史》

(2)依据材料分析,这次农业调整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一点即可)

1978—至今】


中国农村改革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奇迹”产生的直接原因。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府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

(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3)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

——引自《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材料二: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都经历过挫折,出现过失误。但中国共产党能不断更正自身失误,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材料一反映的这次党代会对中国的革命面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次会议确立了“消灭阶级”的奋斗目标,请问建国后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来“消灭”城乡的剥削阶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中国逐步建立起了怎样经济体制20多年后,为了冲破这种体制的束缚,中国农民又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哪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宝贵经验是什么?

2018-05-12更新 | 139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步”和“第二步”各自胜利的标志。

材料二   毛泽东说:“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事实上,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被美国控制,如果整个朝鲜也被它占领,中国就会处于美国势力南北夹击的态势下,而它随时可以找到借口对中国进犯,中国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就失去了保障。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判断当时中共中央做出的决策并分析做出这种决策的依据。

材料三   到1953年春……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共没收分配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土地和大批耕畜、农具、房屋、粮食。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3)依据材料三说出到1953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0-08-27更新 | 38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农民获得土地,消除“无地”这一造成发展中国家农民贫困的最主要制度因素,1950195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8%。

——摘编自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

材料二   随着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经济社会结构相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消除贫困奠定了最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侯波《新中国70年扶贫减贫事业的历程与经验》

材料三   下表是“中国40年扶贫基本情况表”

阶段主要扶贫机制贫困人口变化农村居民比人均纯收入
体制改革主导的扶贫开发(19781985农村制度改革7.7亿人减少到6.6亿人133.6元提高359.3
解决温饱的扶贫开发(19862000开发式扶贫战略和贫困县为主的瞄准机制贫困人口下降到4.6亿人359.3元提高到646.0
巩固温饱的扶贫开发(20012010开发式扶贫战略和贫困村为主的瞄准机制贫困人口下降到不足1.7亿人646.0元提高到1275.1
全面小康的扶贫开发(20112021举全党全国之力持续推进减贫事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275.1元提高到12588

——摘编自汪三贵《中国40年大规模减贫:推动力量与制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无地”问题的解决措施,并简析该措施推行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与“消除贫困”两者的关系。
(3)阅读材料三,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05-04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