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的经过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 题号:22108862
先进的中国人在屡试屡败之后逐渐找到了挽救中国的正确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向西方学习】

材料一   泰西(西方)之所以富强,横绝地球者,不在其炮械军兵,而在其学校,今日振兴之策,首在育人才。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于教育……国之强弱,视人才为转移。

——梁启超


(1)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这一观点在戊戌变法的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二

有说欧美共和的政治,我们中国此时尚不能合用的……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说大谬(错误)……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共和。

——孙中山


19253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先生的理想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意义。还有什么遗憾?

【向苏俄学习】

材料三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地位。

【走自己的路】

材料四   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论证的“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是指什么道路。示意图中①处是什么地方?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数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材料一


            
1842年8月29日                                                              1895年4月17日                                                  1901年9月 7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中任何一件发生的大事及其重要影响。

【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材料二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两次危局下的制度变革】

材料三   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甲午一战”失败后中国人追求“西学致强”是指哪-历史事件?

材料四   这个国家的政府已经腐败透顶,只有革命才能提供救世良药……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四中的“兵变”是什么事件?用所学史实说明“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带来的影响?

【一群青年的觉醒年代】

材料五   ……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5)根据材料五,概括新文化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作出的贡献。
(6)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024-03-02更新 | 1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与法国革命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国情里发生的不同形式的革命。英国革命发生在17世纪40年代,延续到80年代;法国革命爆发在18世纪80年代,而延续到19世纪初。当英国在“君主立宪”的体制内进行社会改良的时候,法国革命还没有发生。……20世纪初的中国存在着两种选择,这是不错的。但是历史抛弃了康梁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选择了孙中山的暴力革命道路。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政治体制上效法欧美,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由于革命党人推崇美国和法国,因此,“追欧”实际上是“追法”。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史抛弃了康梁主张的‘君主立宪’之路,选择了孙中山的暴力革命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革命与孙中山暴力革命的相同之处。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
2023-08-07更新 | 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o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图A______   图B______   图C______   图D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阶级的要求?它们主要学习西方的哪一方面?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各指什么?
(4)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2024-04-01更新 | 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