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22808046
影响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因素多种多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发达的农业】

材料一   翻到翻到,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调笑令》徐来军

(1)写出上图水利工程的名称。《调笑令》反映的是唐朝哪一生产工具?

【先进的手工业】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它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体现,瓷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

——陈克伦《瓷器中国》

(2)请写出一例唐朝著名的陶瓷器。宋朝时著名的“瓷都”是哪座城市?

【适当的政策】

材料二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五年)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人”

——《汉书·食货志》


左图是战国中期的青铜器商鞅方升,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方升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

(3)商鞅方升印证的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请你写出一例商鞅变法中经济方面的措施。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西汉的哪位皇帝?

【繁荣的贸易】

东罗马金币,现藏于商洛市博物馆,金币是圆形博片状,直径1.8厘米,重2.8克。是研究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

鎏金金蚕,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铜蚕身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它印证了丝绸之路的繁盛。

(4)上图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出土的文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4九年级下·吉林·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

材料三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材料四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1)材料一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该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举出唐朝出现的一个盛世时期,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2016-11-27更新 | 77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很强的学科,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历史研究的能力。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研究商鞅,小颖准备写一篇题为“商鞅与他的治国之道”的小论文,收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二   既注意于一事项,则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秧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哪则材料可信度最高?(请写编号)请说出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所阐述的历史研究方法。请运用材料二梁启超所述的研究方法,分析材料三中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对中国当下改革的启示。
2021-05-25更新 | 20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通“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指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三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五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灭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秦国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归纳概括秦朝中央统治的特点。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谋”指的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影响?
2020-04-16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