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开国大典 >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22903937
外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家事务进行处理的活动。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与此相关的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外交·起步】

材料一   一边倒政策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它是美苏冷战、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的国际大背景下的产物,是中共对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所作出的必然回应。中共选择对苏一边倒不仅仅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摘自周建超《再论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成因》

【外交·成熟】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字、一个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摘自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外交·发展】

材料三

【外交·展望】

材料四   1964年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中法两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均反对美苏垄断世界事务,这是促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远比政治关系悠久。法国人民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使许多尚在黑暗中探求中国前途的革命家深受启发。毛主席十分赞赏戴高乐奉行的独立自主政策,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对中法关系的共同重视保证了两国建交谈判的顺利进行。

——摘编自李军等《中法建交背景及原因浅析》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怎样的特点?
(3)图A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法建交的原因。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请你为纪念中法建交起一个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歌曲《东方红》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四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强调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请回答:
(1)材料一歌颂的“大救星”是谁?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
(2)“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1992年谱写诗篇”又是指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5)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请问“中国道路”具体是指什么道路?
2020-07-30更新 | 1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城市发展见证社会变迁,南京和北京作为两大古都,恰如中国城市的“双子星座”,南北相望,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屈辱沧桑篇】

材料一



【革命风潮篇】

材料二



【走向世界篇】

材料三   也许,我们应该把1989年看成是20世纪的结束,而将1978年看作是21世纪开始的标志。1989年首先是属于欧洲的,而1978年纯粹是中国时刻。

——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

材料四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随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经济学家华而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请用史实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指出材料二中周恩来所说的第二个“天安门”所对应的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视角来分析,为何把中国的1978年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领域来看,这里的“光亮”主要是指什么?(注意史论结合)
2021-07-25更新 | 1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引起“第三次变化”的事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采取了怎样的建设规划?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019-06-22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