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世界近代史 >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 题号:22962578
近代以来,世界重大历史事件都会对人口的流迁和变化带来显著影响,这种现象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有7个,曼切斯特已达35万人。18世纪,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到1841年下降为20%,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等欧洲国家已形成了庞大的城市贫民群体,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阶层。

材料二   17世纪初,美国的印第安人不到40万人,随着欧洲移民的流入,1780年至1790年人口增长了41%,到1860年,美国人口增加到3144万人。1861-1914年,又有外国移民2710万人移入。

材料三   据统计: 1910年欧洲人口由3.44亿人下降到1920年的3.29亿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4%。

材料四   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在2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公司人数约17万,派往海外的研发人员约7万。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7-20世纪初美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并简要分析其对美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近年华为公司大量外派员工到海外与全球什么趋势有关?
(5)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的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的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英国交通发展简表

类别

大事记

公路

1760—1774年,议会批准了452项公路筑路申请

至1800年,已建成1600条公路

内河航运

1761年,开凿第一条内陆运河

18世纪90年代,开凿42条新运河,耗资650万英镑

铁路

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

1845—1847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个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使发生这一变化是因为什么技术的革新?这一技术的革新促进了哪些生产部门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交通飞速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2022-01-23更新 | 1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19世纪中期,英国出口贸易中工业制造品占89%。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英国的贸易伙伴,除了欧洲国家外,主要是美洲国家及其殖民地。英国的出口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由于英国商业信息灵通,往往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购买到美洲和东欧的小麦和玉米、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肉类、中美洲的热带物产、马来西亚的锡、南美洲的铁等。英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的原因。
2021-11-14更新 | 4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宋元时期,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生产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迅猛发展。1853年,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直接将内地茶叶经济与沿海茶叶贸易对接起来。1858年,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只要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极大降低了从武夷山运茶出洋的成本。19世纪70年代晚期,福州茶叶输出居全国之首,走向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

——摘编自刘锡涛《试探福建茶叶生产及近代茶叶外贸鼎盛的原因》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福建茶业贸易走向鼎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茶叶贸易兴盛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024-06-06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