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27720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招贤纳士,实行变法,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平民张三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概括这则材料所反映的两项内容。
(2)材料二中张三获得“爵位”及“田宅”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 商鞅变法解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材料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勠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果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这一“裂变”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2021-03-01更新 | 1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写出两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4)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古代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写出四点)

(5)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

(6)从这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19-02-17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材料二: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一系列措施。

材料三: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在迁都洛阳后,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改革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以上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022-04-19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