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题型:综合题 难度:0.15 引用次数:281 题号:3062853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材料三 面对满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四 1904年8月,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以一个新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的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变为中华民国”。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1)材料一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出该条约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该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是在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条约?该条约签订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描述的“维新之路”指的是哪一历史事实?该历史事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是如何推翻满清政府的?此次革命对中国有何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1】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一书中以“外事之刺激”和“中国的反应”来分析近代前期中国的变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各序号所表示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事件①和③在政治目的上的根本区别。
2019-09-28更新 | 204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2】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政治家,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向华侨募捐,筹备军费得到这一意外消息后,他立即绕道英、法,争取外交支持。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自上海乘火车赴南京……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2011年10月11日《求是》

材料四 “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商报》(评价孙中山)


(1)材料一是哪一革命组织的政治纲领?这一革命组织在哪个城市建立?孙中山后来把这一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为实现革命目的,孙中山做出了哪些努力?(举两例即可)
(2)材料二中“孙中山自上海乘火车赴南京”,到达南京之后建立了哪一政府?孙中山任哪一职位?
(3)依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四,青少年应该学习孙中山的哪些精神?
2019-10-25更新 | 320次组卷
综合题 | 困难 (0.15)
【推荐3】租界是拥有行政及法律自治权的外国人居住区。它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

材料一

不平等条约

开辟租界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后十余年,上海开辟英、法、美三国租界。
《天津条约》:增开汉口、镇江、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战争结束之际,英国开辟了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等6个租界;法国开辟了天津、广州等2个租界;美国开辟了天津租界。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甲午中日战争后5年,德、俄、法、日等国在汉口、天津、苏州、杭州等4处共开辟8个专管租界。

(1)将材料一表格①②③处补充完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开辟租界的关系。

材料二 纵观(中国)各地租界拓展的全过程。在时间方面,外人拓展租界的时间跨度远远超过开辟租界的时间,几乎包括存在租界的整个历史时代。在规模方面,扩展区域的面积远远超过租界开辟时的面积,甚至大大超出全国所有租界原有面积的总和。在方式方面,其拓展的办法使人防不胜防。如:蚕食界外地区,侵占沿界公路,建立界外飞地等。

——摘编自费成康《中国租界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租界拓展的特点。

材料三


1864年,3名向法租界内中国酒馆征收新税的上海官府人员被法租界巡捕逮捕。
②反清的革命党人先后在上海租界内出版报刊、书籍等,使得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188410月,上海公共租界迫令上海官员将租界边缘地段的中国驻军调离。
19111010日起义爆发后,驻汉口各国领事及列强驻华公使宣布汉口租界中立。
(3)将材料三史实与以下关于租界的观点相对应。(填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不受当地政府管辖,处于列强统治之下:__________________
是先进的中国人进行革命活动的舞台:__________________
成为中国国内战争期间的“中立”地区: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时间

中国收回的租界

国内外形势

1917-1924

收回德、意、俄3国在天津、汉口两地的5个租界。1917年,北洋军阀收回租界的机会,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

1925-1927

收回一批英国租界。19241月,实现“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将收回外国租界作为一项对外政策。

1929-1931

收回天津比利时租界,并正式收回镇江、厦门的2个英国租界。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将收回外国在华租界和租借地作为对外交涉的一项重要内容。

1931-1945

收回日、法、英、意在华的全部租界。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前期中国能够收回租界的原因。(照抄材料不得分)
2022-01-21更新 | 2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