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31 题号:3089483
从1840年-1901年短短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四次侵华战争。签订了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得工具,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深渊。
请回答: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马关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完全沦为殖民地的条约是什么?
(3)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1)中国国门被迫打开的根本原因何在?“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面对列强的入侵,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圆明园被毁,是这个东方名园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亦是中国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一个转折点。圆明园之火,烧掉了清统治者长期闭关而形成的自大心理。”

——王道成《火烧圆明园》


(2)“圆明园之火”是谁点燃的?与此有关的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这一战争中获利最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说这场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材料三:“甲午战争出人意料的结局,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的胃口。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

——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3)日本对中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举例说明这场战争中日本在中国犯下了的罪行?结合材料说说甲午战败后列强是怎样“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此后美国提出哪一政策反映出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材料四: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其后便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巨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

——《瓦德西拳乱笔记》


(4)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景象?此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你的认识。
2019-09-11更新 | 141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场爆发于1894年的战争,以中国在次年战败告终。这场战争对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次毁灭性打击,因为中国此前一直把日本视为“小弟”,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竞争者。

——《日媒关注中国战略人士反思》

材料二:慈禧太后见《辛丑条约》没有把她列为“祸首”惩办,喜出望外,立即告诉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全部接受。她对列强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青夏教育》

材料三: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四: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次毁灭性打击指的是哪场战争?这次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指什么条约?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慈禧太后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不可摘抄材料)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5)近代中国成为了任列强宰割的羔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2021-02-11更新 | 139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让我们走进历史长河,解读中国国力盛衰和国际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
探究一:古代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

材料一:公元前146年,罗马灭掉迦太基,征服希腊,迎来了辉煌。五年之后,汉武帝登基,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巩固了大一统。此时的罗马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一次又一次奴隶起义的打击使它渐渐衰落。而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疆域最大、国立最强盛的国家,同时也是对外交流最为频繁的国家。


(1)材料中的“巩固了大一统”在思想方面的措施是什么?请写出材料所涉及的罗马奴隶起义一次。

材料二:唐朝时农耕技术提高,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生产工具。唐朝经济繁荣,人口繁盛,据保守估计,其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唐朝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新罗、高丽、越南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


(2)材料中涉及的“重要生产工具”包括哪些(列举一例即可)?材料中的“鼎盛时期”在历史上称为什么?在受“唐朝的高度文明影响”的国家中,曾派出遣唐使的有哪些国家?

材料三:虽然很多人都在抨击明朝监视官民的特权机构是多么的可怕,但不能否认的是明朝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明朝强盛时期也就是“七下西洋”的时候,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游历世界的海军,背后也印证了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制造技术。


(3)材料中涉及的“监视官民的特权机构”有哪些?一例即可,材料中的“七下西洋”是哪位航海家的成就?


探究二:清朝,中国在世界上慢慢落伍、国际地位下降。

材料四:清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1757 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4)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材料五:1901 年,慈禧太后对于列强提出的条款没有任何改动即全盘接受,列强已经完全控制和左右清政府,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在其后参与的一系列国际活动中,中国均被列为三等国。


(5)材料反映了哪一条约带给中国的危害?根据材料写出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探究三:世界格局的演变中,中国逐渐从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材料六: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强关系进行调整、对世界秩序重新安排,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建中,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成为列强博弈的牺牲品.


(6)材料中的“成为列强博弈的牺牲品”主要体现在哪两大条约的签订中?

材料七:二战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陷入了对抗状态。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新中国不断调整外交策略,取得许多重大外交成果,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7)材料中的“对抗”导致哪一世界格局的形成?这一格局以苏联为首的军事集团是什么?

材料八: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俄罗斯继承苏联大国地位,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积极争取成为政治大国,欧洲说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8)材料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什么趋势?
(9)你认为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国该如何应对?

材料九: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情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开放。


(10)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理解。
2020-07-21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