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主要内容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0 题号:3199641
学习历史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好办法,是在材料中寻找历史问题的答案。
材料一   史学家布克哈特在评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时说:“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神学纱幕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图一)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市民妇女的温柔典雅,它精妙地传递了这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
材料二     17~18世纪,日益壮大的西欧资产阶级不再满足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进行反封建的斗争,他们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于是出现了一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伏尔泰(图二)说:当人们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
材料三   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但民主共和制并没有真正实行,一批知识分子秉承西方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以图三所示刊物为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鲁迅在该刊物上发表文章说:这历史没有年代,我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分别写出上述三则材料所提到的思想文化运动的名称。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提及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各是什么?
(3)一批知识分子在图三所示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向封建主义发起猛烈攻击。请任意列举两个代表人物。
(4)上述中外历史上的三次文化运动都是反对什么的思想解放运动?(注意共同性,请到材料里找答案!)
(5)有人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上述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所提倡的人文、民主、科学等价值观,仍然值得弘扬。你是否赞同?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可以勤远略(注:远方的国防战略事务)。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根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写出一例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名称。

材料二   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册(必修)


(2)材料二中的“变法”指的是什么事件?推动这次变法思想传播的影响最大北方报刊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写出这场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3)材料三是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的誓词。该大总统是何许人也?为“巩固中华民国”,这位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哪一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材料四:下图是北大学生宿舍区著名的“DS”雕塑。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4)图片中扭曲结合在一起的“DS”,以及材料中的德、赛两先生都是指什么?
2018-12-25更新 | 5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史,同时也是一部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的探索史。在探索中,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尝试寻找正确的发展道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面对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有人将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国救民的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材料四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时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签订的两个条约,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四次“救治行动”的名称?请为以上四次运动拟定一个主题。
(4)据材料四“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导致了哪一运动的发生?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2021-01-17更新 | 3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实践,经历由一国到多国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幼年学习《四书》《五经》,189617岁的陈独秀通过院试成为秀才。190110月,陈独秀首次留学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日语。19029月,陈独秀再次赴日,读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在此期间,受到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组织青年励志社。

19159月陈独秀创办月刊《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在这份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宣传倡导德先生赛先生,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

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208月在上海成立早期组织,起名为中国共产党,小组选举陈独秀作为领导。1921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会议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看到祖国亟待彻底变革的现状,毅然投身革命。1895年前往西欧,接触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在德国慕尼黑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他积极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他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工人运动,在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农村调查。这些活动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做了准备,在列宁的积极推动下、1903年,俄国成立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思想的三次变化。
(2)根据材料概括列宁和陈独秀早期革命活动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布尔什维克党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共同影响。
2023-05-24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