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 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2 题号:5506253
隋唐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继往开来,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创立于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一项制度是什么?
(2)简述这个制度的影响。
(3)隋朝时在桥梁工程方面拥有突出成就的人物是谁?其突出成就是什么?
(4)隋唐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很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材料二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文才秀美”等10科举荐人才。……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材料三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一一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四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现。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的影响是广泛的。对外而言,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制度的借鉴和发展。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举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1)材料一所提及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种选官方法是什么制度?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想一想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意义?
(3)材料三中“她”指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她”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说一说科举制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2023-06-17更新 | 41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创立科举制的朝代及在位皇帝。概括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2)根据材料写出表格中的数据所反映的趋势。影响这一变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和作用。
2021-04-21更新 | 125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019-08-10更新 | 21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