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大一统的汉朝 >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1 题号:57195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的设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材料三: 工人日报(2004-4-22)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国际路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至28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
(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请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举两例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
(5)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有哪些现实意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二   如下图


   

材料三   “一带一路”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的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博望侯”是谁?为什么说他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2)材料二是我国古代连接欧亚的重要商道,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条商道的名称,以及A、B两处的地点。它的开通有什么积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什么联系?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谈谈你对今天倡导“一带一路”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2023-09-17更新 | 6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外交通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题目要求。

材料一: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水路沟通和加强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和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2003年第1版

材料二: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2007年第3版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得出的,请填写“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写“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写“不涉及”。
①汉朝时,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均已开通。______
②唐朝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______
③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国家税收的最主要来源。______
④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______
⑤明清时期,基于反侵略的需要,中外交流中断。______
(2)根据材料一,说明汉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畅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列举出一个符合这一贸易特点的典型事例。
2023-07-18更新 | 3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以下是小史同学复习“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时设计的手抄报内容。请你阅读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时间轴:

史海拾贝: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济南、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地图中的历史:

相关史事:

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1)你认为在时间轴上还可以增加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并简单说明理由。(要求:选取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在答题卡上的时间轴上分别标出这两个历史事件;时间轴上时间顺序要正确。)

(2)阅读手抄报后,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有了什么进一步认识?
2023-04-24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