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5874448
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2) 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 用材料一中的—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 这次变法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样重要的影响?这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启示?
【知识点】 商鞅变法解读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下变法令: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改革户籍制度;对于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或租税;有军功者可得爵,按爵位高低授予田宅,宗室无军功者,不再受爵。变法期间,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和保障新法畅通的最重要手段。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经历了秦朝的严刑峻法和秦末战乱,汉初社会残破不堪,社会财富极端匮乏,刘邦确定了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政策。到汉武帝即位,百废待兴的旧问题解决了,新的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个时候,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显然支撑不住一个大一统国家的运行,治国的指导思想必须调整。而董仲舒所主张“大一统”和“尊六经”与汉武帝达成高度共鸣,于是儒家经学成为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

——摘编自刘勰娇《以文致太平———略论秦汉之际的政治走向和文化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军事方面的内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法的影响。
(2)材料二中刘邦确定的政策与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有关?根据材料二,概况汉武帝推崇儒家经学的目的。
(3)综合以上材料,就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020-05-17更新 | 10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某校九年级同学以“创新的力量”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他们在分组承担项目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请你参与活动一起解决问题。
(1)一组同学聚焦中外科技的创新发明,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简述他们选取①②处相关科技发明的理由。(要求:各举一例)

(2)二组同学阅读有关中苏改革创新的历史文献后,摘抄了如下片段。你认为这些摘抄片段分别体现了两国改革有何创新之处?并简述其共同影响。
邓小平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3)三组同学查阅了中外历史上有关改革创新的资料后,整理归类形成右图提纲,他们准备展示学习成果。请你从中选用两则史料帮助同学们阐述说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观点。(要求:围绕观点阐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2024-04-05更新 | 2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几种方式搜集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 时政学史】

材料一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1)“轩辕”指的是谁?他和另一位神农氏,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方式二 歌谣学史】

材料二   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从此变为公天下。夏桀成为亡国君,商A(人名)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B(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2)请将歌谣A和B处补充完整。
【方式三 图片学史】

(3)上面两幅图片表明原始人类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请写出他们分别居住的房屋结构名称。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方法四:史料学史】

材料三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材料四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


(4)材料三中的“卫鞅”是谁?“孝公”是哪国的国君?该国实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材料四中“卫鞅”提出了什么主张?
(6)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卫鞅”的变法能为当今社会带来的启示。
2021-11-20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