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 明朝经营边疆和对外关系 > 戚继光抗倭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6060743
近年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请你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回答下列问题。
(1)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为加强对宝岛台湾的管辖,清政府作了哪些努力?
(3)“学史使人明智,请你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一谈讨论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军事国防是国家安全的支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国防才真正负担起巩固和发展统一政权、抗击外族入侵的双重任务。此时,北方草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匈奴,空前强盛,不时侵扰秦王朝的东北、西北地区。除了抵抗古老民族,秦始皇还征调五十万民工,历时9年修建了绵延1万余公里的防护屏障。

——摘自《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国防”的双重任务。结合所学,用具体事实论证秦朝是如何巩固“国防”的?

材料二   中原历代王朝在对来自东南方向的威胁一直缺乏危机感,即使在明代沿海倭患频起之时,仍不足以震撼其心理堤防。至晚清国门洞开,外洋之为中国患如此其烈,实为亘古所未有。

——摘自薛小策《华夷秩序与中国古代国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明朝抵御“倭患”的历史事件。并从国内外两个度分析晚清时期沿海危机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海防和塞防的全面危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把日本看作是永久的威胁,因此他们主张国防战略重心应放在沿海,左宗棠则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防是一个整体,海防与塞防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摘自《新城军事课教程》

(3)依据材料三,对比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国防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写出当时政府加强“海防”“塞防”的具体事例。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培养抗战干部。在各根据地开展了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教育内容的一系列国防教育活动……广泛吸收一切赞成抗日的知识分子,参加抗战救亡工作。

——吴建平《我国近代国防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共产党加强对民众国防教育的措施。并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采取该措施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初,国内外形势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来说非常严峻,这时期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国家开始组建新的军兵种,开始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全面过渡。新中国国防的初步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环境。

——摘编自郑志强《从民族角度看中国国防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5)依据材料五,指出此时我国政府重视国防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写出此时为应对外来挑战及大力发展经济,我国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

材料六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6)结合所学,写出材料六中的国防成就的重要意义。请举出在此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位科学家。

材料七   国防安全教育是国民的基本素质教育,树立国防观念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国防观念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张晓《商校公共安全教育与证理研究》

(7)依据材料七,指出国防观念的核心精神。并谈谈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加强自己的国防观念?
2024-04-16更新 | 1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总是从不同角度启迪后人。同学们围绕“使命•担当”这一主题,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开放包容——做经济文化的沟通者】
   
(1)上面两幅地图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唐、宋两朝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繁盛景象。请结合图一、图二分别简述其“繁盛”的表现并概括其产生的共同影响。
任务二   【厚植情怀--做祖国统一的维护者】

戚继光(1528—1588年),明朝杰出的军事家、诗人。“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根据上面的诗句,简述戚继光的主要事迹和他的爱国情怀。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末清初军事家。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他,并有诗赞颂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3)简述海峡两岸都为郑成功立像树碑的原因。
2023-06-30更新 | 3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材料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塵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三反映了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2022-08-24更新 | 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