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中华文化的勃兴 > 百家争鸣 > 孔子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6146024
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属于那个学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他的至理名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2)图二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结合材料二,指出他治理国家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他在教育上有什么突出贡献?

材料三 韩非目睹了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后来,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并受到重用。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韩非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受到秦王嬴政赏识和重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4)材料四中的“臣”是谁?他给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从此以后居于主导地位是什么学说?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儒家学说从创立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经波折,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有个毕生服膺(服膺:铭记在心)的道德律,便是所谓的“仁”……他认为仁是一切道德的实质,没有仁,一切道德都归于空虚……他处处为人着想,绝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加诸他人。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材料一中孔子“毕生服膺的道德律”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臣”对儒家学说的态度。材料三反映作者对儒家思想持何种态度?
(3)综合材料,你认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当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2016-11-27更新 | 6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写道:“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材料二   (秦朝时期)“赭衣塞路,图图成市。”(道路上充塞穿红色囚服的犯人,监狱遍布全国,关起来的犯人多得像闹市一样拥挤)

——《汉书·刑法志》

材料三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定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材料四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习近平


(1)依据材料一,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所表达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统治的主要特点。这样的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请举例说明。
(3)材料三中的观点与哪家学派的观点相一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0-05-15更新 | 3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级(2)班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组长李明在整理介绍春秋战国思想家的资料时,被组员王红打乱了次序,你能帮他对号入座吗?
(1)请将字母填在对应的表格中。
A.“兼爱”“非攻”                         B.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C.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D.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思想家   孔子韩非庄子墨子
        主张


(2)图1、图2、图3中的三位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
(3)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对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019-12-11更新 | 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