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新文化运动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5 题号:6756155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请回答:

(1)一百年前,李大钊在哪一思想解放运动中率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将中国革命推进列什么新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请结合井冈山斗争和中共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简要陈述。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多次举办纪念马克思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日益大众化。请紧扣下列两枚纪念邮票发行时的国内时代主题,各撰写一则宣传标语。展望未来,请你就进一步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九年(2)班以“近代报刊与历史演进”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现邀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报纸,大多创办于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摘编自卞冬磊《“可见的”共同体:报纸与民族国家的另一种叙述》等

材料二

1896年

1905年

1915年

1920年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报纸《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劳动界》是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简述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办报的缘由。
(2)根据材料二,简述《青年杂志》创办的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报刊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述阅读报刊的重要性。
2024-05-16更新 | 7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摘编自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   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

毛泽东来到红楼,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并且逐渐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在北大红楼里,李大钊团聚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北大师生,建立了第一个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

在北大红楼里,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每周评论》成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摘编自张珊珍《党史第一课:中国共产党成立全纪录》

材料三   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5月)


(1)材料一中报纸宣传的主张是什么?分析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宣传新思想的方式。
(3)材料三中的宣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的?反映了学生的哪些诉求?
(4)综上所述,从近代中国人艰难探索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2022-12-05更新 | 4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书籍·阅读

材料一

①《论语》书影

②《史记》书影

③《天工开物》书影

(1)将下列原文与所属书籍正确对应。(填字母)任选其中一本,结合所学进行介绍。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材料二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小说、诗集、歌谣、礼品书等多种类型的书籍纷纷出版。这一时期的书籍插图创作与生产技术从手工走向机械,出现了手工绘制和机械印刷并存的书籍插图状态。彩色插图因印刷技术的日趋成熟而被广泛采用,书籍因此不再是贵族或中产阶级专享的阅读奢侈品,而逐渐演化为工人阶级和普通大众亦能接受的文化与教育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晓东、唐宗《浅析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插图》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及阅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1929年,中共提出党应当参加或帮助建设各种公开的书店、学校、通信社、文学研究会、剧团等。在当时的初中、高中、大学里,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小型组织成为传播马克思学说的“阵地”。同年,北师大学生组织了读书会,学习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等书籍。读书会每周一次小组会,讨论的题目有“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帝国主义”等。除了中共革命者、理论家外,一部分知识分子也自发地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20世纪30年代,众多知识青年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希望从书籍中找到救亡真理。有些青年甚至觉得,马克思主义著作让他们懂得了“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的,将来走向共产主义是多么美好,苏联是我们的榜样”。

——摘编自张新强《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出版、流通与阅读(1927—1937)》

(3)依据材料三,说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阅读方面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相关背景。

材料四   最是书香能致远,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摘编自郑海鸥《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人民时评)》

(4)联系实际,为推进全民阅读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2024-06-04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