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7267193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为唤起民族的觉醒,求得民族独立而努力奋斗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其诞辰150周年上的讲话

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材料三: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丧、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材料五:“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先生”指的是谁? 1894年,“先生”在檀香山创立了哪一革命团体?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先生”在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具有什么性质?

问题二:材料二中的“革命”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场“革命”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问题三:材料三中“中国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当时新知识分子进行思想革命的阵地是什么?这些“新知识分子”的努力有何伟大意义?

问题四:材料四中的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在这次运动中,什么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问题五: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未来。结合上述材料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谈话,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钦此。”


   

——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清朝“皇帝”是谁?该诏书的颁布标志着什么?(2)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

材料二:“今袁背弃前盟,暴行帝制……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指出孙中山所指的“民贼”是谁?孙中山后来采取什么重大举措来“以拯吾民”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 见下表。


1914-1919年中国社会状况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名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能得出一个什么启示?
2023-10-16更新 | 2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一百多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陈天华《猛回头》的部分内容。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根本原因。

材料三   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


(3)据材料三,辛亥革命为“新纪元”的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
2017-11-10更新 | 126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民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摘编自章士钊《孙逸仙·自序》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摘编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摘编自孙中山《讨袁檄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孙逸仙先生的四项重大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革命”所指的事件,并写出这场“革命”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人冠冕”所指的事件。并简述“冠冕之人”死后,中国政局发生的变化。
2023-11-11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