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7556166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他与秦相李斯等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材料二   经过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太子即位后,贵族控告商鞅谋反,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

材料三 孝文帝实施的汉化政策中最重要的,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威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的思想主张。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

(2)材料二中的商鞅变法的结果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变法中的两项措施。

(3)材料三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改革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使材料二、三所述的两次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评价一次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1)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有哪些?各国通过什么方式推动了社会转型?请写出“社会转型”具体指这一时期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出现的意义?

材料三: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变法代表的阶级是什么?支持此次变法的君主是谁?从材料看,这项法令实行有什么作用?
2023-11-28更新 | 54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中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

材料二:北魏帝王出御图

材料三:商鞅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旧贵族的报复,被处以车裂之刑,但变法却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也受到了守旧势力的种种阻拦,但孝文帝不顾一切进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请回答:
(1)商鞅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请从上述材料中选出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
(2)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穿的衣服宽而长,请你判断它见证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措施?依据所学,请再列举一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从这两个事例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20-03-27更新 | 2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年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将下面某时期的年代标尺示意图补充完整。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经历了军功制、荐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发展过程。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这种制度曾经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然而,到了近代,这一曾经领先于世,推行1300余年的科举选官制度却逐渐落伍。所谓科举,即“分科举人”。科举制就是指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摘编自熊苹《科举制的历史发展及现代转换》

材料二



(1)A(          ) B(               ) (将对应内容分别填入答题卷中)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简要概括中国古代选拔任用官员标准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材料三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四  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3)据材料三,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材料三、四,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2019-05-10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