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的内容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8 题号:8307385
纵观中国近代史,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思想启蒙与挽救危局相伴始终,共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来是朦胧一团的“泰西”(西方国家),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西武器做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一部分中国人透过弥漫的硝烟终于发觉自己面临的对手是完全陌生的。来自西洋的“夷”人,是历史上从未碰到过的族类。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洋务派作为晚清各种政治力量中较为开放的集团,提出“中体西用”的口号,首次将吸收西方文化合法化。19世纪八九十年代,洋务运动从工业发端,逐渐由科技学问推及教育政治乃至思想观念领域,都是“中体西用”思潮推动社会转型嬗变的结果。

材料三   19世纪末,当西方列强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来自东方“蕞尔岛国”的刺刀再次刺痛了晚清帝国的心脏,清延在甲午战争中致命的惨败,把传统士大夫心中残存的自尊磨灭殆尽。于是,一批从传统士大夫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异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怀着“变法维新”的政治理想开始发声。他们不仅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更看到了赖以生产坚船利炮的乃是其政治制度,于是开始从洋务转向维新,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以改造旧体制。

材料四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只有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话是“金口玉言”,国家大事只能由他作决断,老百姓被称为“子民”,根本没有参与国家决策的权利,辛亥革命则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材料五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1918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夷狄观念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思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维新派在思想上提出了什么新主张?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5)根据材料五回答,李大钊称颂的、改造世界新纪元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中国晚清留学生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数年后,他们对封建礼节渐渐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十分迷恋。清政府认为留美幼童“适异忘本”“治其恶习”,将其全部撤回,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返回后的学生或被送入电报局学传电报,或由中国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或分赴天津水师、电报局、鱼雷局等处当差。

——《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自1877年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派遣海军留学生远赴英、法留学,共三届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主,共派出出洋学生82人。除7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学业外,学成归国共有75人,大部分成为清末海军建设中各方面高层管理的专门人才,他们后来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洋务运动时期留欧教育研究》

材料三:1896年以后,日本政府为缓和对立情绪邀请中国派遣学生留日,亦企图通过留学生来培植它在中国的势力。张之洞等以路近、费省、传习易为由主张派遣留日学生。1896-1900年,清政府派遣留日学生总数已达143人。1901-1906年成几何倍数增长,1906年底达17860多人,其中自费生所占比例从1903年开始超过官派留学生,而其中官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清末留学运动》

材料四:美国某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备忘录中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就能取回最大的收获。”1908年,美国国会投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庚款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起了最大的作用,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他们起作用的领域,除了科学、工业、工程这些方面,还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以及外交方面。

——《清末留学运动》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清政府对留美幼童在技术与政治上的期望。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两则材料中的留学生归国后在政治上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庚子赔款”与近代哪一条约有关?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美日促成中国留学运动的共同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晚清留学生情况的变化特点。
2022-03-26更新 | 22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有此反省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这一政治主张付诸实施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是指什么?为宣传“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了什么运动?
2019-02-21更新 | 3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透过李鸿章的洋务历程,体验洋务自强的艰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上亲眼看见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材料二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要活动一览表。

1865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在福州船政局附设海军军官学校
1872创办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1876派福建船政生出洋学习,1877—1890年共派三批海军学员赴英国学习
1878筹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0在天津创立北洋水师学堂

材料三   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作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列举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各一例。概括材料二中李鸿章其他方面的强国举措。
(3)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
2023-12-08更新 | 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