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 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2 题号:8315242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翻开了我国经济、外交、科技等各项事业的新篇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1957年,我国在武汉建成了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桥梁。

材料二: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他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露雾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太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中国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1)材料一中所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 1957年,我国建成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是哪座桥梁?
(2)材料二中所提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3)材料三中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指的是什么事件? 2008年9月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的中国航天员是谁?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运河之上,贩运物品的商船,穿梭往来,一派繁荣景象。运河所经之州,如运河和黄河相遇处的汴州等,都成为繁盛一时的都会,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的地方。在一些新兴城市中产生了柜坊、飞钱等早期汇兑的新方式。汉朝时的长江流域,口极为稀少,农业原始,阶级分化还不严重……而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朝廷重视,大运河的引导,及地区本身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规模、数量大幅增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的发展,最终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从而取代泾渭流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位。

——摘编自邓梅《隋大运河对唐朝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1953年4月1日铁道部在中央的指令下,为适应建桥需要,成立了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武汉大桥工程局,直接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和施工。修建这样的大桥,除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外,还必须拥有一批掌握现代化桥梁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为此,在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领导下,全国各地知名桥梁专家,技术骨干组成“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中央还出面聘请了以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为组长的、由28名苏联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华给予技术援助。……武汉电业局工人为桥梁施工安装供电设备,武昌造船厂协助解决材料搬迁房屋,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交通厅、中共汉阳区委和工地附近的公安派出所等单位,均多方面支援工程建设。

——摘编自王泽坤 《龟蛇锁江∶武汉长江大桥施工建设》

材料三∶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能,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尤其是长江流域经济带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交通都起着基础性、服务性、先导性作用,必将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摘编自徐飞《中国建设交通强国的综合基础与战略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运河开凿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河开凿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特点。结合史实回答,武汉长江大桥等“一五计划”成就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综上,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021-05-08更新 | 109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1953年1月1日)


(1)材料一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最高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了哪些准备?

材料二   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不得照抄材料原文)。举一项“一五”计划期间在湖北省境内建成的重大工程。

材料三   1956-1966年我国的中基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畿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越来:交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通、水利、国防事业也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摘编自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


(3)材料三中提到的“弯路”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成就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021-04-20更新 | 2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劳动传承智慧,劳动开创伟业,劳动成就梦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柏石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受地点.季节等条件限制,需要发明一种“万能”动力机。1763年,         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机器,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他改进了蒸汽机。由于有了这种动力装置,曼彻斯特地区的棉纺厂从18世纪80年代初的2家发展到1830年的99家。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人类的起源既是生物进化过程,也是社会进化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

——摘编自萧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三   全国劳动模范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荣誉称号。在1956年开展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中,劳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战线,很多是提前完成计划规定指标的先进生产者。在这次劳模评选过程中,辽宁.北京等8个省市共涌现出20多万名先进生产者。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材料四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013年《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请填写出划线处的人名。并根据材料分析改进蒸汽机的原因及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达尔文学说”的观点。概括马克思认为劳动有何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与1956年劳模评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请结合所学列举出这一时期与辽宁有关的重大项目。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劳动的认识。
2024-01-03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