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 题号:83939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部宪法颁布前广泛地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认真修改,这部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意志。

材料二: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材料三: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亲自看看他一手创办的经济特区。他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1)材料一中,这部宪法是在那次会议上指定的?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材料二提出的这条基本路线适合哪一阶段?这条路线的中心是什么?
(3)请列举除深圳以外的其他经济特区?
(4)邓小平南方视察有何意义?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多余的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分和其他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材料三: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材料一是哪部法律的内容?这部法律颁布在何时?同年冬天,我国政府在新解放区展开了一场什么运动?

(2)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出自哪部法律?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它最早产生哪次会议上?

(3)从材料三中可以发现,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已经形成的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材料三体现出我国的一项民族政策和政治制度是什么?

(4)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有着怎样的意义?

2019-06-20更新 | 25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梦想: 历史的回声仿佛还在回响。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材料二   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1)材料一中“建国梦想”实现于何年何月何日?其标志是什么?材料二中“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主要是指哪些事件?(列举两个事件即可)

材料三     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

材料四     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从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材料五   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3)中国人的梦想,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拥有怎样的“中国梦”?
2017-05-08更新 | 42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说历史】

材料一

图1

图二 跨过鸭绿江

【文献研史】

材料二 1954年9月的北京,秋风送爽、景色宜人。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多名参会代表齐聚中南海,激情满怀地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对新中国未来作了美好的憧憬:“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摘编自人民日报《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1951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9.6%。

——摘自新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从1956年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这一时期,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在交通运输上,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此外,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勇于从困难中奋起的能力。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图一所示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此事件意味着中国国家地位与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图二,判断这支军队的名称及总指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反应历史事件与图一反应事件的关系。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取得了哪些成就?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9.6%”的原因及“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5)根据材料四,概括1956年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这一时期“精神面貌”的内涵。
2024-04-11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