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现代史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向社会主义过渡 >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6 题号:846840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材料三: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1)为改变材料一中的落后状况,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2)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出现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1978—2010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猛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两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摘编自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等

材料二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有研究者从近代以来落后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总结出下列一组命题:

命题一一个国家的经济愈带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间阶段
命题二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命题三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命题四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并分析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从材料四的命题中任意选取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赞同、修改、反对该命题。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3-05-18更新 | 115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订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上述计划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材料:“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张澜(解放初任民盟主席)


(2)简述1949~1956年,中国怎样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至少回答2点)?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迎接着世界的挑战。请问,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谁?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里?
2017-05-03更新 | 75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2024年3月13日,由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韩国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讲座”的首场讲座在延世大学举行。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参赞兼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韩国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等中韩两国人士200余人出席活动。此次讲座的主题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为贵”中汲取文化启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在古今交融中,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赓续了古老文明。

材料二   “资本主宰”下的西方式现代化,对内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弱势群体,对外对其他落后国家开展野蛮征服与殖民掠夺,其实质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虽然在一定时期推动了人类的社会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上述弊端日益暴露,进而使人类社会陷入发展困局。

——摘编自刘志刚《中西方现代化的不同逻辑起点、模式选择与价值追求》

材料三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国家活动中去。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四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摒弃了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现代化老路,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摘编自张连起《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实现现代化的路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同志在1949—1956年期间为实现“中国现代化”有哪些英明举措?(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各列举两例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
2024-06-05更新 | 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