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 太平天国运动 > 太平天国的兴衰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6 题号:9768175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孽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窄)。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企及)也。

——汪士铎《亿丙日记》(1853~1856)

(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1919年,5月8日)读报载北京学界事,但觉感情愤兴,恨不躬逢其盛(5月17日的日记中有如下传单)呜呼青岛!呜呼我中国未来的前途,贪得无厌的日本人,没有一天忘记我这地大物博的中华民国(6月)代英所觉为重要之事,在唤醒工商界及多数平民。此其方法(一)用报纸发表时事,以有系统之叙述,使工商界及平民,知有国家而爱之。(二)辅进平民思潮,(支持)平民商会及其他平民活动。

——《恽代英日记》

(注∶恽代英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这,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阅读材料一,根据汪士铎的官职和日记中的描述,概括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北京学界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中恽代英所列举的爱国方法。
(3)材料三让蒋介石“心神哀痛”的原因是什么?从1931年到1937年,材料中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儿则材料,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日记在历史研究中有何价值。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关注人民利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图一

材料二: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年第2期

材料三:



(1)请对图一文献进行阐释。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的“平均地权”是否达成目标?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理解。
(3)材料三的图二、图三各是什么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它们产生了怎样的共同影响?
(4)以上实行的土地政策对你有什么启示?
2023-12-16更新 | 111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被打倒在地上,中国人民站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多少凌人志士奔走在完成历史任务的路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活动。

——选自中国历史学习资料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举行的《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是哪个阶级的运动?最高领导者是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所办企业有哪两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历史上称为什么?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场革命推翻了哪个政府?
(4)综上述材料,中华民族要完成“站起来”的历史任务,必须有哪个阶级的领导?
2022-11-12更新 | 72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他们想通过努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他们提出‘扶清灭洋’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运动?
(2)材料一的内容体现了此次运动是什么性质的?材料二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3)两次运动的结果有何相似处,并分析造成这个结果共同原因。
2021-11-26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