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代史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局部抗战时期 >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 九一八事变
题型:综合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8 题号:982878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要求在7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这表明了我们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求真精神;它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它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各党派、社会团体主动或者被动地进行了抵御日本侵略的斗争,尤其对于东北民众,他们的沦陷与抗争都在1931年发生,十四年抗战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支撑。

——摘编自教育部下发的文件

材料二:



(1)“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3)材料二中共产党的通电和蒋介石的讲话出现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从这些话语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1】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姜延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1)材料一中的军校是指哪所学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材料二: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别”,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候,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田难,付出了巨大辆批,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里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战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军民在抗战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19-04-16更新 | 99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2】某班同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设计图表——了解战前的世界】

任务二【对比地图——找寻世界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任务三【查阅资料——探究战争影响】

如果德国认为 1919 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任务四   【论证观点——德、意、日侵略集团是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
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
(1)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在世界的比重超过英国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2显示英国殖民地占有量世界第一,因此它被称为什么?英德矛盾不可调和,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写出英、德两国应对矛盾的方式。
(2)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地图,举例说明其中显示的国际关系的变化。(从国家名称、国家数量、疆域范围等角度举例说明)
(3)1919年的条约指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该条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4)请你从以上历史事件中任选三项,论证“德、意、日侵略集团是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要求:每个国家选取一项,运用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楚)
2024-05-11更新 | 22次组卷
综合题 | 较难 (0.4)
【推荐3】材料一 (日方消息)4月17日是日清战争后签订《下关条约》的日子,中方认为,1895年签订的这一条约使尖阁诸岛被让与日本。
(1)材料一中的“日清战争”是指我国近代史上哪次侵华战争?《下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割让的领土有哪些?这次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2)材料二电令中所说沈阳日军行动和电令产生的后果分别是什么?材料中“沈阳日军行动”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前方守土之将士奋勇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张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学良、杨虎城叩文(十二日)


(3)材料三中张学良、杨虎城发表该文的时间和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事变有什么重要影响?

材料四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光明日报》


(4)据材料四,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
2017-12-22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