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783 道试题
1 . 右侧示现的是中国古代(     

A.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B.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粮食的总产量有所起伏D.粮食作物种类不断丰富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 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2 . 七年级某班同学以“唐宋元时代风貌”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情境体验——古人智慧】
(1)一组同学搜集了两幅反映唐宋经济生活的图片。请指出使用图一生产工具的好处,并为图二拟一段文字说明

任务二【数据分析——人口分布】
(2)二组同学整理了如下数据表。据表指出唐朝到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的变化趋势,并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南方北方
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2080万40%3120万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5500万65.5%2900万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任务三【成果展示——交流交融】
(3)三组同学参观了历史遗址、博物馆并以图文形式展示项目化成果。请你以“交往交流交融”为题,任选三个为其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谷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3 . 七年一班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历史探究活动,搜集了下列资料。请你判断,他们探究的是(     
三国   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B.西藏C.南诏D.台湾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4 .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都无力消灭对方、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协议,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对辽朝来说,北宋每年提供的银、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同时盟约对于双方边界的划定,也彻底宣告了燕云地区属于辽朝。对北宋来说……

——《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

材料三

在元朝统一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各民族的联系空前加强,蒙元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居到中原地区,中原也有大量汉人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长期杂居通婚,加速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孙红梅《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及其政治文化一统》

元朝的民族交融……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列举唐太宗加强民族关系的史实。并分析唐朝时期推动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将“……”部分的“北宋王朝的得与失”补充完整。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某班布置“大唐华章”主题展板,并围绕该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大唐华章
经济篇

                                          

唐三彩图片

人物篇

文学篇

李白   杜甫   白居易图片
中外交流篇鉴真玄奘墓葬图片

(1)“经济篇”中两幅图片代表着唐朝在哪些行业的成就?
(2)写出“人物篇”中两位皇帝开创的盛世局面名称。
(3)唐朝最负盛名的文学形式是什么?请你从“文学篇”中三位人物中任选一人介绍他的创作风格。
(4)请你依据“中外交流篇”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或考古发现,论证“唐朝中外交往开放活跃”的观点。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凌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6 . 国家名片是代表国家形象的符号,根据以下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名片】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骰中矣(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

【科技名片】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文化名片】
这部史书的书名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这部书描写了一个与婆婆相依为命的年轻女子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的故事。
(1)材料与哪一制度有关?请你简要介绍一下这种制度。(从制度本身含义、制度确立、深远影响三个角度进行介绍)
(2)这三种发明是中国对人类的贡献,请你依次写出“在学术上”,“在战争中”,“在航行方面”的发明创造?
(3)请写出这两部书的名字以及体裁。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凌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7 .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下列对这一阶段的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     
A.民族关系蓬勃发展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文化昌盛经久不衰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凌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8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女真)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民族史纲要》

材料三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畏兀儿、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宋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方面。
(3)材料三中形成的新民族是哪个民族?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民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认识。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部分)

朝代史实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唐朝日本、朝鲜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唐朝: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宋朝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北宋末年,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或“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为题,选取三个史实,简要阐述或说明。(要求:表述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
10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言:“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大意:唐太宗要求官员能及时体察民情,不要认为无事发生便是天下太平,要充分体现君主爱民政治思想,要施以仁爱,也要保持敬畏。)正是唐太宗对官员有着如此要求,使其在位二十三年始终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保证民生基础的根本要素。

——摘自罗云芬《基于〈贞观政要〉的唐太宗的治道与实践》

材料二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1)概括材料一中唐太宗的执政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践行这一理念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并写出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