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710年4月8日,康熙认为明代所编《字汇》疏舛,《正字通》芜杂,均不足依据,故应“删繁补漏,辨疑订讹”,博采众家之长,下令开始编纂新的字书,即《康熙字典》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是中国第一部以国家之力编纂的官修字典。编纂《康熙字典》的意义是(     
①有利于文化传承与发展。          ②统一文字,促进大一统的形成。
③有利于汉字的延续与发展。       ④促进文化认同及民族交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燕山区九年级二模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籍服务古代统治】

材料一   秦统一后的文化政策,引起的文化冲突,加速了它在政治上的灭亡。用暴力推行这种最落后最保守的文化政策,造成全国书籍事业的空前浩劫。……西汉社会上书籍到武帝年间才开始明显多起来,黄老之书、儒家经籍、《楚辞》等,备受民众追求,其中经籍最受重视。

——摘编自刘光裕、陈静《秦汉书籍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书籍事业遭到空前浩劫的原因。结合史实,对西汉“经籍最受重视”加以说明。

材料二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编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编纂《四库全书》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3)结合材料一、二中书籍的命运,分析我国古代社会文化政策目的。

【书籍服务近代变革】

材料三   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书籍对比

时间西方东方
16世纪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阐述太阳中心说。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哈维出版《血液循环论》,对世界医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徐光启《农政全书》
朱应星《天工开物》
(4)对比材料三内容,指出当时西方书籍侧重于哪一领域?结合所学,对比分析当时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有何不同?

材料四   在中国官方不愿支持西方百科全书大规模翻译工作的同时,日本政府在1870年代就推动了《钱伯斯百科全书》的翻译活动。1895年,中国在战争中的惨败成为士人群体评估“西方的”或“新的”知识价值的分水岭。……与现代化相关的百科全书知识能够在全中国范围内传播,要归功于梁启超主持的新式媒体的宣传、他最早意识到潮流改变将会产生改革的新契机。

——摘编自米列娜、瓦格纳《思维方式的转型与新知识的普及》


(5)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五中“分水岭”出现的主要原因。举例说明梁启超通过哪一“媒体”推动哪一“改革”进行。

【书籍服务当代发展】

材料五   2004年起国家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新时代的中国图书要讲好新中国70年的精彩故事,充分展现各领域发展成果,特别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采取版权贸易、实物出口、资本合作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又要把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文化成果推向世界。

——摘自新华社报道


(6)根据材料五、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谈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有何意义?
(7)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影响书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4-03-0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〇八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3 .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型书籍,其中《农政全书》共60卷,50余万字;《天工开物》几乎涵盖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康熙字典》共收入47000多个字。这一时期出现诸多大型图书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经济繁荣B.政府支持C.思想解放D.对外开放
2023-07-24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社会经济的变化促使新的文化因素萌动。广大市民阶层对大众化文学艺术的爱好和需要不断增长,使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材料反映了明朝文学艺术发展的(     
A.影响B.特点C.背景D.过程
2023-06-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桐柏县方树泉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表一表二
年代全国垦田面积总额年代人口数量(丁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5493576顷顺治八年(1651年)106332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078430顷康熙五十年(1711年)24621324
雍正二年(1724年)6837914顷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
乾隆十八年(1753年)7080000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91017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7414495顷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313281795
(1)表一说明了清朝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试分析出现这一表现的原因。
(2)表二中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人口增长最快?试分析清朝前期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原因。
(3)表一与表二所反映的清朝前期所出现的社会现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4)列举两例清朝的文学成就。
6 .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下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B.手工技术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7 . 古代史家与思想家,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思想家与史学家代有迭出,并与其言论交相辉映。
(1)将下列人物与所在的朝代进行匹配。(请填写数字序号)
①司马光   ②章学诚   ③司马迁   ④朱熹   ⑤孔子   ⑥刘知畿   ⑦董仲舒
朝代人物
东周
西汉
唐朝
宋朝
清朝

(2)请将下列人物与其代表言论进行匹配。(请填写数字序号)
人物                 言论
①孔子          A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②董仲舒       B 善恶必书,斯为实录
③司马迁       C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④刘知畿       D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⑤司马光       E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朱熹          F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⑦章学诚       G 存天理灭人欲
2022-09-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期末测试卷(一)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8 .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名称西方落后于中国的大致时间
水排、独轮车、弓弩、造纸、制瓷1000多年
铸铁、胸带式马具800—900年
火药、印刷术500—600年
提花机、磁罗盘约400年

——整理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期东周至西汉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至明中叶
所占比例50%62%71%58%

——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

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时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据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从表格中任选一项写出相关史实以及其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高度繁荣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并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
2022-08-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经开区锦绣华景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开创“永乐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去虏之近,制虏之便,莫有如今日者也”,蒙古因素既是明朝迁都北京的真正意图,又是明朝迁都北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定都北京之后,明朝的使命便是以北京为政治中心,将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构建新的“华夷秩序”,真正实现中国的“南北一体化”。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材料二: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明成祖采取了繁荣文化事业的政策。他尊儒纳士,兼用杂流,咏歌写赋…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明成祖组织文人编纂了多种图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永乐大典》。这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部类书,由3000文士历时5年编成,保存了我国15世纪以前大量的文化典籍。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摘编自侯书森《权力史鉴》

材料三:汉唐是明成祖心目中的盛世。在他看来,“万邦无不归顺者,圣人之统也”。正如汉有“张骞凿空”一样,他派郑和数次出使西洋,正是为了实现他“帝王居中,抚驭万国”的雄心。明成祖命郑和“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借以“敦睦邦交”。

——摘编自晁中辰《明朝对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军事、经济角度分析明朝迁都北京后面临的问题,并归纳迁都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成祖繁荣文化事业的措施,并概括《永乐大典》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并分析其条件。
2022-08-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722年,乾隆下令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录的标准十分明确;凡儒家学说的书籍,优先收录;凡官吏之著作,大多收录;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诗文与著作优先收录。由此可知(       
A.《四库全书》深受儒学影响B.政府企图构建统治合法性
C.统治者对典籍的认识不充分D.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