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5 道试题
1 . 苏俄内战结束之际,工人对工厂停工、开工不足、口粮减少感到不满,农民对实际上拿走其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粮食的粮食征收制严重不满。这表明当时的苏俄(     
A.外部环境恶劣B.亟需进行改革C.允许自由贸易D.确立苏联模式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中招适应性测试(四)历史(培优)试卷
2 . 下图是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塞讽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化的作品,流传过程中漫画中的文字被删掉,删减后的漫画经常被误用于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尤其用来解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由此可见(     

A.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定论
C.史料运用应注重全面性D.漫画史料缺乏研究价值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3 . 自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在建设的道路上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发展,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建设模式,其历史命运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摘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材料二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编自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模式上,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昨日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历史真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人权宣言》

法国于1804年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封建特权,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这部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摘编自王贵水《一本书读懂法国历史》

(1)图A宣言颁布于哪一年?依据材料一,指出《法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图B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绘画作品)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

材料三:西欧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共同市场,从那时起到21世纪开始之际,欧洲统一进程成效显著。在经历了延续几个世纪的战争岁月之后,欧洲大陆已经达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很难想象几个主要国家之间具有战争。

——摘自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指出图B革命后国家发展模式的创新之处。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分析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施感到“欣慰”的原因。
②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对欧洲的影响。列举一个在欧洲统一进程中成立的组织。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新经济”的特征。谈谈你对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每一次危机既包括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臭名昭著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1)材料中的“解放”指的是什么?此次“解放”对俄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2)日本面对美国的挑战,以西方为榜样进行的改革是什么?此次改革在社会生活上提倡什么?
(3)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实施了哪一政策?
(4)传统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中国在哪次会议上打破了这一观点?
(5)你认为上述事件要取得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中考全真模拟试卷
6 . 国策的调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年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

“(宋太祖认为)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于把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商品经济的观点付诸实施,结果使俄国在现实的实践中陷入困境,导致危机,列宁接受了实践的裁决,实行灵活开放的新经济政策……1929年底,斯大林认为:原来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已经不再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了.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组织力是极罕见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主题的转换,这种体制的潜力逐渐耗尽,弊端日益突出。

——何捷一《社会主义思潮与社会发展模式评述》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不仅关乎农村的发展,也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内的一系列土地政策的变迁。总结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启示。

——王耀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变迁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汉初、宋初统治者在治国政策上的调整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列宁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评价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政策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调整助推国家发展的基本历程,并据此归纳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五校联考中考考前适应性模拟历史试卷
7 . 由如下图中的信息,可以推知(     

A.革命是影响俄国经济下降的主要因素
B.苏联国民经济实现了均衡且快速增长
C.苏联模式使苏联经济出现畸形态势
D.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影响了工业发展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十校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8 . 李华同学聚焦“中苏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题绘制了下面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请据此回答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经济上:1928—1937年,进行两个五年计划
20世纪30年代初,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政治上: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经济上: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
政治上: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从上述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程中,可看出两国建设道路的历程非常相似,其中苏联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和中国进行三大改造的共同影响是(     
A.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工业国B.都大力发展重工业
C.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D.都使农民分到土地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的中国同一时期分别对应的史事是(     
A.西方:构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国:掀起新文化运动
B.西方:召开巴黎和会                         中国:国共“围剿”与反“围剿”
C.西方:战后经济高速发展                 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D.西方: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中国:国共由对立走向合作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朔州市多校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中考模拟试题
9 . 1929年,苏联同西方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有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大量的西方失业人员也被聘请到苏联工作。这反映出苏联(     
A.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国民经济B.新经济政策得到了继续贯彻
C.对斯大林模式进行适时调整D.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得到消除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九年级中考四模文科综合试卷-初中历史
10 . 阅读对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放进和新技术的发明。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图A                                                                         图B

材料二   1929年发端于美圆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芰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不仅给美图和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还重塑了一战后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分裂,改变了一战后以战胜国和战败国来划分的格局,开始以民主和极权来区分不同的国家,而社会主义苏联经济在大危机中风景这边独好,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

——摘编自曹广金《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苏美关系的彰响》

(1)依据材料一图A,归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观察图B,指出美国人口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趋势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罗斯福于哪一年就任美国总统?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事说明经济大危机“重塑了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
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苏联经济在大危机中风景这边独好”的表现。并谈谈你对苏联模式的看法。
(3)指出二战后日本和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综上所述,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趋势下,谈谈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陕西省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