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魏书》

材料二 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飞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结合材料二回答,你认为“魏主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除此外,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4)材料中所反映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021-03-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19课 东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练习-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2 . 孝文帝改革时,在作为统治民族的鲜卑族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忘掉自己的语言、与汉民族通婚的风潮。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A.使北魏统一了北方B.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C.得到贵族的大力支持D.面临强大的社会阻力
2021-03-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19课 东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时练习-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 . 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汉高祖B.北魏孝文帝C.汉武帝D.光武帝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 (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谁?材料一中的“卫鞅”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个新兴阶级的利益?
(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的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2021-02-0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铜方量……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材料二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法、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毛泽东“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的政治家”的论断可以从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中体现出来?
(2)据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2021-02-0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1)材料一中的公孙鞅是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三项措施。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3)分析这次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021-02-0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册 1.2.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
7 . 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诬陷。商鞅起兵反抗,败死后被车裂。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严明法度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鼓励耕织D.奖励军功
2021-02-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册 1.2.2《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
8 .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
2021-02-06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册 1.2.2《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
9 .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鼓励农耕B.按军功授爵位
C.确立县制D.抑制商业贸易
2021-02-06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
10 .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与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商鞅变法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1-02-03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