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生物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66 道试题
1 . 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太空水族箱”也随之“入住”中国空间站,激发了同学们制作生态瓶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究活动。
(1)小青组选择玻璃瓶、金鱼藻、6条小鱼、塘泥等制作了水生生态瓶(如下图),其中金鱼藻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________和部分有机物;小鱼扮演的角色是________,其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和________可作为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请根据评价标准对小青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

①容器无色透明;

②生态瓶内成分齐全;

③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

④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

优点:________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生态瓶中生物的影响,同学们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水温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下图为小芸组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
【探究二】水温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4)下表是小华组的实验结果。

组别

小鱼数量(条)

水温(℃)

呼吸频率(次/分钟)

第一次平均值

第二次平均值

第三次平均值

平均值

1

3

15

32

32

32

32

2

3

20

61

60

59

60

3

3

25

118

113

116

116

4

3

301

921

851

841

87

该实验中,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
受以上两组同学实验的启发,小青组计划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________对生态瓶中小鱼的影响。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中考生物真题
2 .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美洲、大洋洲、欧洲的大豆资源基本起源于中国东北大豆种质,因此我国大豆对世界影响极大。请分析以下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1大豆(即栽培大豆)是由野大豆经驯化而来的。野大豆生存至今,其茎仍为缠绕茎,需攀附他物方能“站立”,但野大豆具有多种大豆不具备的优良性状,如繁殖能力强、耐盐碱、抗寒、抗病等,在我国从南到北均有分布,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对改良栽培大豆,保护我国粮食安全极其重要。

资料2我国宋代医书《延年秘录》中写到: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力气……

资料3随历史的推移,大豆属遗存籽粒大小平均值变化趋势如下图:


(1)分析资料1可知,大豆和野大豆所属植物类群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划线内容说明野大豆对环境的________能力很强。
(2)资料2中,古医书认为“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主要是因为大豆种子中丰富的蛋白质具有________等作用。
(3)由资料3可知,龙山时期,大豆的________等性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夏朝时期,大豆的粒厚也显著增加。总之,经过我国先民的驯化,大豆籽粒大小随历史推移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
(4)野大豆中含有多种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我国科学家尝试将其与栽培大豆进行杂交,培育出大豆新品种。请你在图中画出基因随染色体的传递过程

(5)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提高我国大豆的产量,除杂交育种外,请你再提出一点建议:________
(6)野大豆是我国宝贵的基因资源库,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________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中考生物真题
3 . 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尝试制作青梅酒。研究不同发酵条件对制作的青梅酒品质的影响,结合青梅酒的色泽、亮度和滋气味等因素,给出感官评价以确定青梅酒品质,满分为10分,最终以平均值确定其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

温度

酵母添加量/g·L-1

感官评分

甲组

13℃

0.20

8.3

乙组

18℃

0.20

9.4

丙组

0.10

7.3


(1)甲组和乙组作为对照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组使用的青梅的大小、数量应相同且适宜,目的是____________
(3)为了研究“酵母添加量对青梅酒品质的影响”,“?”处应是_______________
(4)制作青梅酒的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它能将青梅果中的_______________转化为酒精,同时生成一些芳香性物质,赋予青梅酒独特口感。
(5)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温度和酵母添加量对制作的青梅酒品质都有影响,当____________时,青梅酒的品质更好。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年八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月考)生物试题
4 . Ⅰ、月季原产于中国,具有花期长、花色丰富等优点,可通过嫁接、扦插等方法繁殖,是一种观赏效果较好的园林植物。园艺师以无刺蔷薇作砧木,以大花品种月季为接穗,培育出树状月季,将其与大叶女贞等搭配,可形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嫁接时,要使接穗与砧木的______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嫁接后,要适时进行施肥和松土。肥料为树状月季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______,松土可使植物的根得到充分的______,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接穗成活后,新开的花能够保持______(填“大花品种月季”或“无刺蔷薇”)的性状。
(3)对树状月季进行后期管理时,园艺师要剪除过密和过弱的枝条,使得更多的______通过筛管运输到花朵,从而增大花径,延长花期,提高观赏效果。
(4)春末夏初是树状月季蚜虫害的高发时期,可通过投放瓢虫进行防治。瓢虫和蚜虫之间存在______关系。
Ⅱ、生物学兴趣小组以月季的枝条为扦插材料,探究不同品种和不同给光条件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实践过程如下。
①在温室大棚内,砌3个南北走向的插床,配置扦插基质。选取三个品种的月季,剪取长度为10cm、带有3~4个芽的健壮枝条,修剪叶片,分别进行扦插,扦插深度为5~7cm,行距和株距均为20cm,如图甲所示。

②设置不同的给光条件,每个插床一半进行全光照(不遮阴),一半进行半遮阴(用遮阴网遮阴,适时接受阳光照射)。
③每天观察温度、湿度情况,适时通风或补水,记录扦插枝条的生长情况,最终以扦插成活率为准。两种给光条件下不同品种月季的成活率如图乙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5)插床方向选择南北走向,且枝条保持一定的行距和株距,减少相互遮挡,可以使______均匀,通风良好,利于扦插枝条成活。
(6)扦插前,对枝条的叶片进行修剪,可以降低枝条的______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扦插时,三个品种的扦插深度等条件保持一致,可以______
(7)据图乙分析:三个品种中,品种______的成活率最高;两种给光条件中,______条件下成活率较高,其原因是该给光条件把光的直射变成散射(散射:光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既满足了叶片______作用的需求,又能减少水分流失,防止嫩叶被晒焦。
今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中考生物真题
5 .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公园内有种子植物832种,分属50科231属;有野生脊椎动物310种,隶属于32目75科,其中哺乳类62种、鸟类196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5种。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二: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不稳定,草地退化问题突出。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阻碍了不同区域的同物种群体间的基因交流。设立国家公园后,通过休牧、轮牧等方式对天然草地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对雪豹、藏原羚等物种建立了迁移廊道,使它们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成片。
(1)资料一提到的四个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大的分类等级是______。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哺乳类和鸟类的种数较多,它们都具有体温______的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2)栖息地破碎化造成近亲繁殖,这会提高由______(填“显性”或“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的发病率。迁移廊道加强了不同区域的同物种群体间的______交流,提高了野生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三江源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中,植物属于______,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能够从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和______的多样性三个层次对该地区的生物进行保护和管理。
今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中考生物真题
6 . 河北是全国第一产梨大省。某生物小组到产梨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发现果农为提高梨的产量和品质采取了多种措施。回答下列问题.
(1)果农定期施用有机肥料。土壤中的微生物将有机肥料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______等,其中二氧化碳可被梨树叶片吸收,用于________(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
(2)果农适时对梨树进行环剥,环剥是将树干上的一圈树皮剥去。此处理可暂时阻断叶片制造的________沿茎中的______向下运输,使其更多地留在环剥口上方,从而促进花芽的发育。
(3)果农通常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提高梨树的坐果率。人工授粉时,可将两朵花面对面轻轻转动摩擦,确保花粉粘到雌蕊的______上。
(4)夏秋时节是梨果实发育和成熟的关键期。这段时间,产梨基地日照时间可长达12小时,昼夜温差在10℃以上,有利于提高梨的产量,原因是________
今日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八年级中考生物真题
7 . 家蚕起源于中国的野桑蚕。家蚕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蚕丝编织着整个人类社会,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求,而且由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外交流的新篇章,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魅力与文化。回答下列问题。

(1)“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家蚕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结构如图所示,决定其吐丝结茧的基因在______(填标号)上,正在吐丝的蚕处于发育的______时期。
(2)家蚕的虎斑和非虎斑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基因T、t控制。现用纯种非虎斑雌蚕与纯种虎斑雄蚕杂交,子代全部为虎斑。推断亲代雄蚕的基因组成为______
(3)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的不同。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若含有W染色体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产生的个体性别为______
(4)自然界中,雌蚕和雄蚕的数量基本相等。分析其原因:______
今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中考生物真题
2024·内蒙古·二模
8 . 武川土豆是呼市地区的特产,全国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某班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后,开展了探究马铃薯的项目学习活动。
任务一: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1)同学们调查发现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含有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_,该物质在消化道中被_________中的酶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_________
任务二:马铃薯植株的繁殖方式
三位同学对于马铃薯的培育方法各抒己见,请将下列他们的讨论内容补充完整。
(2)小美说:“马铃薯在生产实践中常常采用无性生殖的方式繁殖。进行无性生殖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
(3)小华说:“我认为,按照‘土豆革命’的要求,科研人员可以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培养的方法有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4)小敏说:“科研人员还可以通过_________技术将马铃薯植株的芽尖置于培养基中培养,得到脱毒马铃薯,提高产量。”
任务三:马铃薯的遗传变异
同学们观察后发现,马铃薯有黄肉和白肉等类型,黄肉软糯,白肉脆爽。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他们展开了对马铃薯黄肉和白肉的性状研究,其过程和结果如下表所示(有关基因用E、e表示)。请分析回答:
组别亲代亲代子代
黄肉白肉
黄肉白肉全部0
黄肉黄肉全部0
黄肉白肉98 株102株
黄肉黄肉327株110株
(5)根据__________组可以判断马铃薯的显隐性性状,丙组亲代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__
(6)要确定丁组子代黄肉马铃薯是不是纯种及其基因组成,请你帮助同学们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____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9 . 5500万年前,南极海域温度大幅度下降,生活在此的大多数鱼类因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灭绝,而冰鱼的祖先由温水、依赖血红蛋白的生活方式,逐步进化为冰水、无需血红蛋白的生活方式,变得“抗冻”,最终在天寒地冻的南极海域生存繁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南极海域产生变异的冰鱼都能够生存
B.南极海域温度下降使冰鱼产生抗冻变异
C.冰鱼变得抗冻是低温选择的结果
D.冰鱼的抗冻变异是不可遗传变异
昨日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一模生物试题
10 .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的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其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早在多年前我国就通过“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离地球最遥远(约38万公里)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如图一),其中的圆柱形“罐子”由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罐子”内放置了如图二所示的六种生物样本,以及土壤、水、空气等物质,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在真空、微重力和极端温差的外界条件下,科学家为了实现生态循环,用科学方法让“月面微型生态圈”内的湿度和温度保持在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内,并通过光导管引入月球表面自然光线,创造生物生长环境。

(1)“月面微型生态圈”相当于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其能量来源于___。为了实现生态循环,除了图一中的六种生物因素外,还应具有非生物因素,如___(任答两个)。
(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原因是___。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
(3)种子因受到太空射线照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而获得的新性状属于___(填“可遗传”或“不可传”)变异。这些新性状一定是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性状吗?___为什么?___
(4)这个实验取得了成功,对探索适于人类生存的外太空,你的畅想是___
昨日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生物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