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八年级上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7 道试题
1 . 2024年的元月的大雪后,小明发现“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熔化时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此过程中雪的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2 . 小明与小华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初温和质量相同,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做_________
(2)按实验计划操作,小明与小华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150

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

90

74

65

60

57

21

20

棉絮组水温/℃

90

70

55


33

20

20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室内的温度是_________℃;从计时开始经过40min,泡沫塑料包的水温度降低了_________℃,而棉絮包的水温度降低了_________℃,由此你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_________(选填“泡沫”或“棉絮”’);
(3)已知水温下降的特点: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根据这一特点,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_
A.46℃  B.43℃  C.39℃  D.36℃
(4)下列图像中能表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__
A.B.
C.D.
2024-03-0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一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段考物理试题
3 . 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___________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___________(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4 . 小明在水中练习潜水,则能正确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明的光路图是(       
A.B.
C.D.
2024-03-05更新 | 280次组卷 | 90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17届九年级第六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
11-12八年级上·海南海口·单元测试
5 . 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意丢弃遗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 它对太阳光起___________作用,可能导致森林火灾。
2024-02-27更新 | 132次组卷 | 96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6 . 小丽在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m,经测试后,医生告诉小丽视力正常。小丽看到镜后方也有一个“自己”,于是走到镜后没有找到“自己”,顿时明白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

7 . 珍爱生命,谨防溺水。天气炎热,不要私自外出玩水,许多水域看起来很浅实际很深,这是光的 ___________现象。如图所示,通过电视观看防溺水宣传时,电视的彩色画面是由红、___________、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8 .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mm,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

9 . 如图(甲)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人眼和照相机如何成清晰的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1)人眼结构中,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____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能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可能与晶状体的焦距有关,使用变焦照相机拍照,能否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同时与焦距和像距有关,于是他用图(乙)装置进行探究;
(2)实验前,调节“F”光源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像呈现在___________
(3)实验主要步骤:①保持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
②保持____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像距和像的高度;
(4)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物体的高度H=5.0cm
①分析___________三组数据可知:当像距不变时,物距变大,要成清晰的像,凸透镜焦距要变大;
②分析4、5、6三组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___________,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根据以上探究可知:人眼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焦距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用变焦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物体时,是通过同时调节焦距和像距,使物体成大小不同的清晰的像;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焦距f/cm

像的高度h/cm

1

17.1

15.0

8.0

4.4

2

30.0

15.0

10.0

2.5

3

60.0

15.0

12.0

1.3

4

25.0

11.8

8.0

2.4

5

25.0

16.7

10.0

3.3

6

25.0

23.1

12.0

4.6

(5)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交流:
①人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眼睛容易疲劳。学习较长时间后,建议同学们适当远眺,使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___________(选填“厚”或“薄”),焦距变大,舒缓眼疲劳,保护眼睛;
②用变焦相机拍完大观楼的全景后,要在原地把大观楼上的钟拍得更大一些,应该把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____(选填“向前伸”或“往后缩”)同时增大焦距。
10 . 家乡的土豆丰收了,小红想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土豆的密度。
(1)他将托盘天平放在___________台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观察指针的指示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天平横梁调平衡后,在称土豆的质量时,将土豆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后,指针的指示情况如图(乙)所示这时他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当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土豆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由于土豆较大,无法放入量筒,于是小红将它缓缓放入一个盛满水的溢水杯中,直至浸没,测得溢出水的质量为140g,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则土豆的体积为___________,密度为___________kg/m3。在测量溢出水的质量时,不小心有水溅出,测得土豆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